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地球生态系统科学来说,大气、水、生物、地质、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又是其综合作用的主要体现之一。作为衡量生态质量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生存及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建设开发行为日益加剧和无序蔓延,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压力。对生态状况的定量化、空间化动态监测,及生态安全“底线”和生态资源“基线”的研究成为重点和热点。本文对闽江流域2000-2010年生态状况、生态服务功能从“整体~县域”两个维度,进行动态分析,并在分析结果中,以2010年数据为例,划定闽江流域生态控制线。具体分析了闽江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闽江流域生态格局质量、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碳汇服务功能、水土保持服务功能,基于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生态碳汇服务功能、水土保持服务功能划定闽江流域2010年生态控制线,对闽江流域整体生态情况进行综合性、空间化、定量化的分析和划分。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景观数据,对生态系统类型与构成分析、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分析、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分析、森林类型质量分析,认为闽江流域十年来整个生态系统没有发生剧烈变化,基本保持稳定,整个生态系统转换强度较小,但土地覆被类型有持续转差的趋势。人类占用空间有小量增加。森林类型面积占比由较大增长,增长幅度达到0.6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整体依然处于高级别状态,森林整体破碎度在降低,景观趋于完整。2.基于InVEST模型的Biodiversity模块,测定闽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运用模型结果中的生境质量指数和生境稀缺度指数评估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闽江流域整体处于良好水平,略微下降,2000年、2005年、201 0年闽江流域生境质量指数得分为27.90、27.82、27.79,十年间下降了 0.39%,10-05期间较05-00期间下降速率降低了 62.50%;台江、鼓楼、仓山、长乐地区是生境质量较低的地域,其生境质量指数得分十年间均值为0.15、0.23、0.33、0.53;道路、居住地、工业用地、采矿场四种地类对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干扰是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森林地类整体生境质量十年间保持稳定,生境稀缺度指数下降了89.80%,生境质量指数十年间均值为0.99,占地面积增加了 0.09%。3.基于净初级生产力计算闽江流域的碳汇总量和碳汇通量,2000-2005碳汇总量减少33.32%,2005-2010碳汇总量增加了 98.71%,十年来总体增加了 32.71%。通过碳汇通量区分了碳汇与碳源区域,碳源区域面积十年来减少了 1866.032km2,减少幅度达2.92个百分点,碳汇区域面积十年来增加了5301.34 km2,面积占比增加幅度达8.29个百分点。4.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计算闽江流域2000年、2010年水土保持服务功能,2000年平均保持量为1477.8 t/km2,2010年平均保持量为1477.98 t/km2,整体有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只有0.01%,处于稳定状态。5.以2010年闽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碳汇功能、水土保持功能为基准,划定闽江流域生态控制线。将闽江流域从空间上分为一般重要、较重要、中度重要、高度重要、极重要五个等级,各自的面积分别为 188.69 km2、9247.44 km2、18852.5 km2、22085.56 km2、13438.94 km2;面积占比分别为 0.30%、14.47%、29.50%、34.55%、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