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出血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较高,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的分子靶点尤为重要。本实验通过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直接作用于大鼠脑出血(ICH)后,凋亡细胞及通道蛋白P-JAK2和P-STAT3的变化,探讨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介导G-CSF对脑出血的抗凋亡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20只,雌雄不限,体重在250~300g之间,鼠龄2~3月,分为对照组、脑出血组、治疗组,各组按断头取脑的时间点不同分为6h、24h、48h、72h、168h5个亚组。脑出血组以大鼠自体尾动脉不凝血50μL,采用改良二次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以50μL生理盐水代替自体动脉血;治疗组的各个时间点均在手术后1h腹腔注射G-CSF60μg/kg,其中6h组共注射1次,24h组共注射2次,48h组共注射3次,72h组共注射4次,168h组共注射5次,注射的时间间隔为12h。造模成功后,分别取各时间点大鼠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评分后,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迅速断头取脑,将脑组织放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保存,以作石蜡包埋、切片,用于HE染色,P-JAK2、P-STAT3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1)脑出血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对照组对应的各时间点比较,评分较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治疗组与脑出血组对应的各时间点比较,评分增高(P<0.05),神经功能受损减轻;脑出血组、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在48h最低(P﹤0.05),神经功能受损最重;(2)HE染色可见对照组的脑组织结构完整,胞核、胞浆染色均匀;脑出血组6h、24h血肿周围神经细胞水肿明显,可见大量血细胞,少量炎症细胞,48h、72h时间点时血肿周围神经细胞肿胀坏死明显,核固缩,部分核溶解,染色深,血细胞减少,炎细胞侵润,少量胶质细胞增生,168h可见血肿周围神经细胞水肿较前减轻,炎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治疗组的脑组织结构变化在6h和24h与脑出血组相似,48h、72h和168h神经细胞肿胀坏死范围较脑出血组小,仍可见炎症细胞侵润及胶质细胞增生;(3)脑出血组、治疗组凋亡细胞6h可见极少量表达,24h、48h开始明显增多,72达高峰(P<0.05),168h仍有表达,分别与对照组的各亚组比较,表达增多(P<0.05);治疗组与脑出血组对应的各时间点比较,表达减少(P<0.05);(4)脑出血组、治疗组P-JAK2、 P-STAT3阳性细胞6h可见少量表达,24h明显增多,48h达高峰(P<0.05),72h开始减少,168h仍有表达,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表达增多(P<0.05);治疗组与脑出血组比较,表达减少(P<0.05);(5)脑出血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凋亡细胞、P-JAK2、P-STAT3的表达呈负相关(r=-0.637,r=-0.848,r=-0.848;P<0.05),凋亡细胞与P-JAK2、P-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6,r=0.760;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明显减轻脑出血时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凋亡细胞及P-JAK2、P-STAT3蛋白的表达,具有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JA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G-CSF对大鼠脑出血后的抗凋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