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提升,在这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业整体发展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出现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本文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行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变化趋势、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研究上,将新经济地理学的运输成本修正为信息传递成本,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自由贸易度、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其中信息传递成本界定为限制服务贸易的一切因素,主要包括空间距离、信息自身的复杂程度、信息技术水平和制度完善程度等4方面因素,这4方面因素通过影响自由贸易度的高低,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知识溢出的空间范围影响着资本的形成成本,区域间的资本形成成本差异性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变化,而知识存量和信息技术水平决定着知识溢出空间程度。通过理论分析,解释了信息技术水平、知识存量、制度环境因素、信息自身的复杂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内在机理。在实证研究方面,运用空间基尼系数(G)、区位熵(LQ)、改进的空间集聚θi指数,从省级和地级城市两个层面衡量了2005以来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变化趋势。从衡量的结果看,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这三个行业集聚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服务业也高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而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金融业集聚化水平较低,但集聚化程度有所提高。基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本文采用26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2009年数据,同时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属性的差异性和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分别对本文界定的生产性服务业5个行业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存量、滞后四期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政府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呈现出负相关,信息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影响程度较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负相关,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正相关。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