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许多职业领域都有体现。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多以教师和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警察职业倦怠的研究还为数不多。1997年,Maslach和Leiter提出了个体-情境匹配理论,认为个体与情境越是不匹配,越有可能产生倦怠;越是匹配,工作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本研究简单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体-情境匹配理论入手,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探讨角色压力、应对方式、集体效能等因素对警察职业倦怠的影响,实证部分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是来自40个中队的245名警察,研究结果如下:1.对各因变量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发现:男性警察在人格解体和角色冲突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警察;未婚警察在情感耗竭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警察,在角色模糊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已婚警察;26-35岁的警察在成就感降低、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36-45岁的警察,在情感耗竭上的得分显著高于25岁以下的警察;警龄在16-25年的警察在成就感降低上的得分显著低于警龄在5年及以下的警察和警龄在6-15年的警察,警龄在5年及以下的警察在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警龄在16-25年的警察;特警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警种。2.职业倦怠与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情感耗竭与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人格解体与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成就感降低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角色模糊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角色冲突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3.角色压力对职业倦怠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通过应对方式的间接作用。应对方式是角色压力作用于职业倦怠的部分中介变量。变量间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下:积极应对方式在角色模糊和成就感降低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在角色模糊与人格解体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应对方式在角色冲突与情感耗竭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在角色冲突与人格解体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以警察职业倦怠及各维度为因变量的多层分析表明:(1)在职业倦怠上,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消极应对方式是显著的正向预测因子;在情感耗竭上,角色冲突、消极应对方式是显著的正向预测因子;在人格解体上,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消极应对方式是显著的正向预测因子;在成就感降低上,角色模糊是一个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因子。(2)中队水平的集体效能正向预测了警察的职业倦怠和情感耗竭水平。通过对结论的分析,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预防和干预警察的职业倦怠,提高警察的工作满意度和身心健康水平,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