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地理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hh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蒙古高原(阴山以北)和黄土高原之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大十字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该区域成为民族迁徙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一个独具特点并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里不仅有各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回旋的广袤空间。自春秋战国以来,鄂尔多斯高原一直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秦汉魏晋时期,先后在该区域活动的民族众多,主要有汉、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等族。他们迁居该区域的时间长短不一。时过境迀,有的民族今天早己消失,有的则融入其他民族。全面而系统地考察这一时期各民族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的迁徙与分布,揭示区域民族变迁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民族变迁的时空特征,归纳民族迀移活动的驱动因素。以期通过这个典型区域的研究取得新的专题成果。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迁徙与变迁的重要因素。本文第一章简要概述了鄂尔多斯高原自然地理状况,包括地势地貌、水文环境、气候环境与天然植被等相关内容。同时,也表明该区域显著的地理特性,为下文的探讨奠定基础。其次,作者将秦汉魏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民族迁徙与分布划为四个时期。通过四章内容梳理这一时段各民族在该区域的迁徙活动,并利用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及实地考察,复原各民族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早在春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逐渐成为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为北方各民族最早发生交融的地区。战国后期直至西汉前期,北狄、义渠、昫衍、林胡、楼烦和匈奴等民族先后迁入该区域。西汉中后期,在汉武帝的领导下,汉朝对北方匈奴展开三次关键性战役。经过三次战役促使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河南之战后,汉朝继承秦朝的移民政策,大规模移民至鄂尔多斯高原,这时期约有数十万汉族人口迁入该区域。河西之战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率部归降汉朝,于是,汉朝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设立五属国以安置归降的匈奴牧民。自西汉宣帝以后,羌族人口逐渐迁入鄂尔多斯高原邻区,成为西汉中后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构成与分布的新成分。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逐渐形成各民族杂居错处的分布格局。这就打破了自西汉武帝以来汉族人口占主体的分布格局。这时期该区域民族分布呈现新的特点,与西汉时期作纵向比较,乌桓、鲜卑诸族部落陆续迁入鄂尔多斯高原,成为区域民族新成员;汉族、匈奴族人口也较前发生明显的变动。羌族分布区由安定郡扩大到北地、西河、上等郡。乌桓人从东方迁入,匈奴人、鲜卑人由北方迁入,羌族人自西方迁入本区,与本地汉族共同开发自然资源,相互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向鄂尔多斯高原迁徙,该区域为汉赵(屠各)、后赵(羯族)、前秦(氐族)、后秦(氐)、大夏(铁弗匈奴)等诸族政权的统辖之地。鲜卑诸部、乌丸、氐、羌、屠各、铁弗匈奴等族在该区域杂居错处。最后,作者通过复原秦汉魏晋时期各民族人口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迁徙活动,对比各时期诸民族在该区域的空间分布差异,以深入探索区域民族变迁的时空特征、驱动因素及意义。
其他文献
文章对王勃的文学史意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述。结合相关史料,以王勃为切入点,观照"初唐四杰"其他诗人,条分缕析,去伪存真,对王勃及其他诗人的文学创作展开全面的比较评价,
水稻作为单子叶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具有许多优势,同时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水稻胚胎发生过程的基因表达变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通过显微操作分离到大
我县自1999年引进白灵菇以来,生产规模日益扩大.2002~2003年我县推广了利用白灵菇菌糠生料畦栽鸡腿菇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23 hm2以上,667m2产3485kg,新增产值455.8万元,新
期刊
1、玉米抽丝后相对绿叶面积的衰减符合方程:y=aeb-cx/(1+eb-cx),不同基因型玉米保绿度、叶片衰减速率、植株衰老启动时间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根据叶片保绿度和衰减速率,按照Hiera
本文简述了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四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但由于在矿山生产建设中管理经验不足,影响了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指出制订与实施矿山技术政策的重要意义。内容包括制订
摘要:在远程教育的发展史上,“直录课堂”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现在,我通过其与“(教师)头像搬家”、“直播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媒体人都有影响别人、改变社会的梦想,创业也是如此。我曾经写过一篇《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哪点最不靠谱》,近期,因为要举办一个媒体人转型创业大会,我又密集访谈了多位媒体人出身
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就必须以'自由竞争'和'公平贸易'的精神对待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这不仅是'国际通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社会理念在国际
干旱、盐碱及低温等环境条件,都会构成对植物的渗透胁迫,使植物缺水受伤害,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由此造成的作物严重减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如何通过提高作物抗干旱、盐碱及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