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河湾》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奈保尔的代表作。在文学批评领域,大多数人把小说《河湾》的批评集中在了文化批评尤其是后殖民主义研究上,除了对奈保尔悲观主义历史观的论述之外,很少有人从新历史主义这个视角去解读这部小说。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这个角度出发,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解读了《河湾》中的悲观主义历史主题。作者虽未直接点明,但从小说中所描述的主要事件来看,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十九世纪六十年后期至七十年代蒙博托当政时期的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在此期间,刚果经历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动乱,人民分崩离析,国家动荡不安、杀戮横行。通过细读文本、追溯历史,并探索小说文本和历史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小说人物身受苦难的根本原因,是本论文的要义所在。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小说《河湾》以及作家奈保尔的生平、代表作以及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回顾了国内外评论界对小说《河湾》的研究成果,说明本论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出发点。第二章阐述了论文所采用的批判理论——新历史主义的渊生、发展、主要的评评家及其核心观点,以及它对当前研究的指导意义。第三章为“火海中的生灵”。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展开论述:首先从小说主人公萨林姆入手,以旁观者的角度见证扎伊尔人民的在社会动乱中所经历的煎熬;其次从小说中新非洲人的代表人物出发,说明他们虽然对非洲和自己的前程充满的憧憬,但是,在蒙博托的独裁统治之下,他们的梦想只是一个泡影而已;再次,从故事的“配角”,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着手,分别展示了他们的痛苦经历,说明不论是满怀希望来到这里的移民,还是生活在最下层的当地人,不论是新秩序的小心翼翼维护者,还是胸怀大志的总统的宠臣,都无法摆脱被抛弃、愚弄甚至惨遭杀害的命运。第四章为“混乱的世界”。本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第二次叛乱”期间的流血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给人民带来的伤痛,在枪炮和炸弹的肆虐中,他们人人自危,丝毫找不到任何安全感,有些甚至惨遭杀害;其次是非洲的无政府主义和随意的屠杀,总统排除异己,警察肆意报复,杀戮随处可见;再次是混乱的男女关系,它是战争和动乱的牺牲品,是社会的“乱”导致了社会伦理关系的“乱”;最后一部分从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出发,分析了社会的动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第五章为“愚蠢的‘豹王’”。本部分主要从“大人物”的政策上盗国统治,治国方略的模仿性、随意性,国家建设上的无序性和从上到下的贪污腐败等几个方面入手,揭示了造成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最根本原因。追溯历史,发掘出“文本的历史性”所在,从历史材料和小说情节的对应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奈保尔虽写非洲,但并非写非洲人民,实则写“大人物”蒙博托及其独裁统治。第六章为结论。纵观全局,本部分总结和回顾了前五章的主要内容,阐明了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对小说《河湾》进行解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在新历史主义批评这个视角下,我们也许可以对奈保尔和小说《河湾》有一个新的认识。奈保尔并不单纯是一个后殖民主义作家,而是一个深富洞察力的“历史家”;《河湾》这部小说也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后殖民主义小说,它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政治小说。它给如今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们,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走出贫穷与落后的困境,真正做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