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味觉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味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于描述人们的味觉感知特征,还用于描述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心理感知特征及非感知特征,是典型的多义词。通过文献检索及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味觉词的现有研究大多囊括于对感官词的研究中,且主要侧重于对味觉词的意义引申现象进行描写,而较少对其词义类型进行系统的划分,且较少对其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动因及意义建构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汉语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为研究对象,对汉语味觉词的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着重探讨以下内容:(1)汉语味觉词的词义类型;(2)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规律及认知机制;(3)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动因;(4)汉语味觉词的意义建构。首先,本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多部词典为检索蓝本,以其中的词典释义为主要依据,结合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对汉语味觉词“酸”、“甜”、“苦”、“辣”的义项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整理和归纳,并在所归纳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所属的概念域,分别进行了词义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汉语味觉词的词义主要包括感知义和非感知义两种类型。其中,感知义又可进一步分为:味觉感知义、嗅觉感知义、听觉感知义、触觉感知义、视觉感知义、心理感知义。第二,本研究依据汉语味觉词词义发展的历时语料,对其词义拓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规律为:(1)由味觉感知义向其他感知义拓展,包括由味觉感知义分别向视觉感知义、触觉感知义、听觉感知义、嗅觉感知义、心理感知义拓展;(2)由味觉感知义向非感知义拓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发现其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心理扫描及侧显识解。一方面,认知主体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用“事物”转指“事物的显著特征”,从而使汉语味觉词的词义发生拓展。例如,味觉词“酸”的本义为“醋”,该词义是认知主体在味觉感知的基础上对一种具体的可食用物质的概念化,其概念基体为味觉感知基体,词义类型为味觉感知义。认知主体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用本指事物“醋”的概念“酸”来转指该事物的典型特征“味道酸的”,从而使汉语“酸”由味觉感知义“醋”拓展出新的味觉感知义“味道酸的”。因此,转喻是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之一。另一方面,认知主体基于自身感知体验的相似性,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将汉语味觉词的味觉感知意象从味觉感知域分别投射到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心理感知域,用味觉感知概念来概念化相似的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心理感知经验,从而使汉语味觉词的词义由味觉感知义分别向触觉感知义、视觉感知义、嗅觉感知义、听觉感知义、心理感知义拓展。同样,认知主体基于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将味觉概念从味觉感知域投射到非感知域,从而使汉语味觉词由味觉感知义向非感知义拓展。因此,隐喻是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主要认知机制。此外,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还包括心理扫描和侧显识解。例如,“甜”的心理感知义包括心理感知义1“幸福的、快乐的”和心理感知义2“使……感到幸福、快乐”。心理感知义2是由心理感知义1拓展而来的,该词义的拓展是由于认知主体对“甜”心理感知基体中的概念内容采用不同的心理扫描方式进行认知识解而导致的。同时,认知主体通过侧显的认知机制,对“甜”心理感知基体中的概念结构赋予不同的侧显,使“甜”由心理感知义1向心理感知义2拓展时,其语法范畴属性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心理扫描和侧显识解也是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第三,在体验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对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动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汉语味觉词是人们在对外界事物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编码而形成的,其词义的拓展不仅与外界客观因素息息相关,与人的主观认知因素也密不可分。因此,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动因既包括客观的外部动因,也包括主观的认知动因。其中,外部动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弥补语言表达空缺的功能动因、特殊表达效果的语用动因。这些因素充分说明了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此外,汉语味觉词的词义拓展还有人们的主观认知动因,这些认知因素促使汉语味觉词的词义向某些特定的方向拓展。汉语味觉词词义拓展的认知动因主要包括:(1)通感隐喻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促使汉语味觉词的词义由味觉感知义向触觉感知义、嗅觉感知义、视觉感知义及听觉感知义拓展,因此,通感隐喻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是促使汉语味觉词由味觉感知义向其他生理感知义拓展的认知动因。(2)在“以身喻心”认知方式的支配下,人们趋向于用味觉感知经验这种具体的身体经验来理解和认知内在的心理感知经验,从而使人们在语言行为中用相应的味觉词汇来表达相似的心理体验,使得汉语味觉词的词义向心理感知义拓展。因此,“以身喻心”的认知方式是促使汉语味觉词由味觉感知义向心理感知义拓展的认知动因。(3)在以自身身体经验来理解和认知外界事物这一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的支配和牵引下,人们趋向于用味觉感知经验这种具体的身体经验来理解和认知非感知域中的外界事物,从而使人们在语言行为中用相应的味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非感知经验,使得汉语味觉词的词义向非感知义拓展。因此,以身体经验来理解和认知外界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是促使汉语味觉词由味觉感知义向非感知义拓展的认知动因。最后,本研究从意义动态识解的视角,对汉语味觉词的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汉语味觉词的意义建构是一个实时动态识解的过程,其意义的生成依赖于参与话语交际的识解者的有效心智活动和认知识解。语言语境及识解者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汉语味觉词意义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识解者从具体的语言语境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认知力和心智活动,对从语言语境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推导出汉语味觉词词义的概念域、概念基体、侧显等重要信息。然后,识解者依据储存在其认知语境中的味觉词的概念内容和相关义项等背景知识,结合从语言语境中所识解和推导出的相关信息,通过有效的心智活动和认知加工,在线实时地建构出汉语味觉词的具体意义。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汉语味觉词的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划分了汉语味觉词的词义类型,揭示了其词义拓展的规律,探究了其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及动因,剖析了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为汉语味觉词的语义现象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认知阐释,并从多视角验证了人类的认知因素对词义的拓展及意义的建构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及意义的动态识解观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他文献
<正>在课外习题或考试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用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解答的习题,因此,熟练掌握和应用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有助于我们提高解题能力,获得较好的成绩。1.乘法原理:当一
会议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断推广,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核心环节的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目标。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
期望效用和保险理论的发展对农业保险有重要启示。一方面,人们在风险环境中的决策存在不对称性,非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保
<正> 酒糟喂鸡好处很多,其利大于弊,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增加了鸡体抵抗力,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啤酒厂的下脚料。有人将其与益生素相提并论,部分菌类是相同的,用于饲喂产蛋鸡,发
为评价不同参数对PEM燃料电池电堆低温起动性能的影响,搭建了燃料电池电堆低温起动试验平台,对5 kW燃料电池电堆在-5℃、-10℃和-15℃下的低温起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正>米歇尔·伏维尔(Michel Vovelle),1933年出生于法国厄尔—卢瓦省的加拉尔东公社,父母为乡村小学教师(instituteurs)。他1953年入读圣克鲁高师,1956年通过教师资格考试(ag
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不相称,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相称。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礼仪教育实践,全面分析了大学
"不健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话语。这个话语的内涵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从它的"使用史"来看,其内涵主要有:(一)"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纯艺术"是不健康的;(二)"
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讨论了很多国内一些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存在的共同误区——过分追求口音的"纯正",并且过分强调口音好坏在交流当中的作用。该文指出
政府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是近年来促进乡村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央企业由于其多元化经营的资源优势,成了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另一股较有成效的力量。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