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5、6组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o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胃癌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和Borrmann分型与5、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4年3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胃肠外科行远端胃切除,D2廓清的胃癌病例共374例,根据5、6组淋巴结分成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所有病例中男260例,女114例,平均年龄(61.8±10.3)岁,平均肿瘤直径(4.1±2.2)cm。病历资料中有明确的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Stage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等信息。其中T1、T2期胃癌共226例,包括T1期134例,T2期92例。在T2期病例中,BorrmannⅡ型48例,BorrmannⅢ型44例。
  采用SPSS2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实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法(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power)分析可预测5、6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临界值,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胃癌5、6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胃癌5、6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T1期与T2期病例、T1期与T2期(BorrmannⅡ型)病例、T1期与T2期(BorrmannⅢ型)病例的5、6组淋巴结转移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当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3.75厘米时,T1期与T2期(BorrmannⅡ型)病例、T1期与T2期(BorrmannⅢ型)病例的5、6组淋巴结转移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1.374例病例中,转移阴性组病例275例,阳性组病例99例。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可用于预测进展期胃癌5、6组淋巴结转移(95%CI:0.638-0.752,P=0.000)。根据约登指数(Youden index)最大原则,确立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的最佳临界值为3.75厘米,此时其判断5或6组淋巴结有转移的敏感度为50.2%、特异度为82.8%,最大约登指数为0.33,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95,肿瘤下缘距幽门长度>3.75厘米的病例5、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1.1%。比较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显示,5或6组淋巴结有转移与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Stage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5或6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2.分析各条件下的T1期与T2期5、6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显示:
  (1)T1期与T2期胃癌、T1期与T2期(BorrmannⅡ型)胃癌、T1期与T2期(BorrmannⅢ型)胃癌的5、6组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5);
  (2)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3.75cm时,T1期与T2期(BorrmannⅡ型)胃癌的5、6组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2期(BorrmannⅢ型)胃癌的5、6组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可以用于预测5、6组淋巴结有无转移(P<0.05),最佳临界值为3.75厘米。肿瘤下缘距幽门长度>3.75厘米时5、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1.1%;
  2.5、6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Stage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5、6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3.T1期胃癌与T2期(BorrmannⅡ型)胃癌,当肿瘤下缘距幽门的长度>3.75厘米时,5、6组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差异(P>0.05)。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以LSG和LRYGB为代表的减重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变化,研究减重手术后早期AS危险因素的变化,探讨这种变化是否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并推测这种作用的潜在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之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腔镜外科进行减重手术操作的患者45例,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手术患者的BMI、Hcy、尿酸、Fbg、超敏CRP、LDL-C
学位
目的:通过对术前影像学判断淋巴结转移阴性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CTxN0M0)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在术前影像学判断淋巴结阴性情况下直肠癌病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潜在转移规律,为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直肠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同一术者)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经结肠镜确诊为直肠癌并进行手术治疗的1
学位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直肠癌患者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术的临床资料,共计180例。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腹部手术史、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时间、术前白蛋白、术后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后血红蛋白、造口还纳间隔时
学位
期刊
学位
目的:  探讨术前设计个体化单侧穿刺技术在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PVP手术的30例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男11例,女19例,年
研究目的:  统计不同部位下肢骨折的血栓发生率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下肢骨折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计算出各骨折组DVT发生率,明确血浆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意义,并通过研究结果进一步指导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预防。  研究方法:  回顾性调查研究本院创伤骨科、关节骨科自2014年1月到2019年11月近5年内所有下肢单侧单部位骨折患者,
学位
学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分别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LHBT)于结节间沟入口和结节间沟出口治疗LHBT损伤的术后疗效,为临床采用肩关节镜下LHBT固定术治疗LHBT损伤固定位置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是关于关节镜下采用LHBT固定术治疗LHBT损伤术后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
目的:通过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下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对比分析,体现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以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在尽可能减小患者创伤,防止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同时,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从而合理化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