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导致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胆管残余结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3年6月在北京垂杨柳医院普外科住院诊治行LC的患者共计82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前、术中与胆管残余结石可能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BMI、结石病史、结石病史≥5年、糖尿病史、黄疸胰腺炎病史、胆总管直径(B超)≥8mm、术前MRCP、ALT、AST、TBIL、DBIL、ALP、GGT、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胆囊切除顺序、胆囊三角粘连、泥沙样结石、结石颈部嵌顿、充满型结石、胆囊管增粗、胆囊管保留≥1cm、结石最小直径≤5mm、胆囊结石数量≥5个、部分胆囊切除术、脓性胆汁,共计28个可能相关的因素。由专人进行6个月-12个月的电话随访及记录,若患者因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再次入院或者在住院期间发现胆管残余结石,则通过排除标准取得相应病例资料为残余结石组,共计27例。其余病例通过排除标准取得相应病例资料为非残余结石组,共计627例。对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组及非残余结石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应用成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统计及绘图采用统计软件IBM 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中:TBIL、DBIL、ALP、ALT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中:黄疸胰腺炎病史、胆总管直径(B超)≥8mm、胆囊三角粘连、胆囊切除顺序、泥沙样结石、结石最小直径≤5mm、胆囊结石数量≥5个、胆囊管保留长度≤1cm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按照影响度高低排序有:胆总管直径(B超)≥8mm、胆囊切除顺序(逆切)、黄疸胰腺炎病史、胆囊管保留长度≥1cm、泥沙样结石,5项指标是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4依据不同年份进行观察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虽然手术例数有上升的趋势,但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未有明显的下降。5各种处理方式所占比例为:27例胆管残余结石患者开腹探查4例,13例经ERCP/EST取石,10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未予特殊治疗痊愈出院。结论:1有黄疸胰腺炎病史、胆总管直径(B超)≥8mm、胆囊切除顺序(逆切)、泥沙样结石、胆囊管保留长度≥1cm,是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行LC术前及术中应特别注意上述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助于避免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2随着每年LC数量的增加,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发生率未见明显降低,这也潜在提示着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率与医生经验没有关系。3在LC术后发生的胆管残余结石患者中,可根据情况先予以对症的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首选ERCP/EST,亦可采用开腹胆道探查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