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11月,凯鲁亚克完成了《达摩流浪者》(又译《法丐》),与《在路上》前后呼应,奠定了他在“垮掉的一代”的信仰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与《在路上》的“垮掉”文化不同,后者渗透着更多的东方宗教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的诸多内容。它由原本的记录几个叛逆的年轻人追求个人精神探索的个体故事,发展成为一个试图感化群体探寻佛国乌托邦的革命故事。前者意图记录一些“特别人”的另类生活,而后者则是有意、甚至说有计划地扩大到一场“背包革命”的浪潮,它所弘扬的理念一直持续反映在后来的美国青年身上,乃至“后垮掉派”作家的身上,成为一种标志、一种普世真理。佛教的加入使得“垮掉精神”和“在路上情怀”成为一种伪宗教性质的精神依托。以凯鲁亚克的佛教思想为视角来审视美国佛教的发展状态和预测其生存空间,是一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式。在凯鲁亚克从信仰佛教到最终放弃佛教的经历中,我们能看到佛教作为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如何“接受——误读——吸收——利用”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他国化问题。文章的基本内容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并整理出凯鲁亚克接触佛教的背景和他研习佛学过程,大致罗列出凯鲁亚克与佛教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并界定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大致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第二章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知识和变异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凯鲁亚克对佛教形象的理解,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形象的“他国化”问题。第三章梳理了凯鲁亚克信仰佛教的心路历程,对其由浅入深的吸收佛教思想的过程进行一次深度的挖掘和总结。第四章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之上,探讨凯鲁亚克恣肆放纵的修行之路。在这条荆棘之路上,性欲、垮掉精神和错误的参禅方式致使他不断面临信仰危机。第五章首先明确了“误读”和创造性误读的含义,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凯鲁亚克“垮掉禅”的形成原因。最后,在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凯鲁亚克“垮掉禅”的“创造性误读”的几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