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40例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1年6月30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按患者是否接受急诊PCI分为急诊PCI治疗组(A组)和非急诊PCI治疗组(B组),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衰、心源性死亡、出血事件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A组和B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居住地、教育水平、职业、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心梗病史、房颤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 A组和B组之间发病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心肌梗死部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d)、血管病变类型、血管病变数、开通血管数/血管病变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组和B组住院期间心脏复发缺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心房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 出院后3个月A组LVEF高于B组,A组LVd小于B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5.1 A组和B组两组随访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2随访6个月、12个月、18个月A组因心血管事件就诊率低于B组,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A组因心血管事件就诊率低于B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2个月、18个月A组因心血管事件住院率低于B组,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A组因心血管事件住院率低于B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3随访6个月、18个月A组心源性死亡率低于B组,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A组心源性死亡率高于B组,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A组心源性死亡率低于B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急诊PCI的疗效比择期PCI更为显著,患者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更少,心源性死亡率更低,远期预后好,急诊PCI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因此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