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要内容及观点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引发了全球对银行业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银行业股权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导致危机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与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2007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进一步突显出我国银行业股权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加强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治理对信贷风险产生及防范机制的研究,调整与优化银行业股权结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银行股权结构:家族集团控股型、政府控股型、广泛持有型,研究了各个类型下对信贷风险不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再运用我国2005年—2009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论证股权结构的性质及其构成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主要是从选题背景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在一般经济学分析基础上,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股权结构对银行信贷风险不同的影响机制,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二部分首先描述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发展进程及现状,再重点运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对股权结构影响信贷风险机制进行实证,得出论证观点,最后从优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角度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建议,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首先描述了选题背景,提出从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角度研究信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提出了了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和逻辑结构,概述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最后对经济学者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一是回顾了国外研究银行股权结构与银行风险的文献,二是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三是简要评述了现有研究文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银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信贷风险的重要成因。第二章辨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股权结构的基本理论概念。主要包括银行信贷风险涵义的表述,其具有的客观必然性、巨大危害性和可控性三个基本特征。股权结构的涵义的表述,从量的规定性角度,股权结构可分为高度集中型、高度分散型和相对集中型;从质的规定性角度,股权结构可分为国家股东持股型、法人集团股东持股型及社会公众股东持股型。第三章为本文理论的重点研究章节,主要论述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影响信贷风险的机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银行股权结构的特征,得出结论:家族集团控制、政府控制、广泛持有是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的三种主要股权结构形式。其中,前两种是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主要的股权结构形式,并且几乎所有分散性股权结构都具备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性,因此,本文重点对前两种股权结构产生信贷风险机制进行研究。其次,重点分析家族集团控制即大股东“一股独大”的银行股权结构影响信贷风险机制。第一,提出一般企业的大股东利益侵占现象的成因及表现方式。第二,在分析大量经济学者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银行大股东利益侵占的两个特征:一是较之一般企业,银行大股东侵占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关联贷款,二是在程度上关联贷款带来的信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第三,分别对国际上和我国监管当局对银行关联贷款交易中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进行了辨析,并阐述了银行控制性大股东关联贷款的发生机制,提出大股东在银行和关联企业之间控制权的差异是产生关联贷款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银行大股东关联贷款具有强烈的隐蔽性、不公平性和侵害性等三个风险特征。第四,分别从商业银行法律体制、商业银行特殊性、机会主义等三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研究了商业银行控制性股东关联贷款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再次,重点分析政府控制的银行股权结构影响信贷风险机制。再一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控制性政府股东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制存在两种类型:一是政府股东为获得控制权收益,干预操纵银行经营管理,造成对银行的利益侵占;二是政府股东“所有者缺位”下商业银行特殊的“内部人控制”带来的信贷风险问题。首先对第一种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第一论述了理论界对政府控股股东“扶持之手”与“掠夺之手”的两种观点,提出后者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往往利用职权形成利益侵占。第二,通过实证案例进一步论证政府股东“掠夺之手”形成信贷风险的机制。第三,简要提出,政府股东影响银行信贷风险机制类似于前文中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影响。其次对第二种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第一,论述了政府控制型的银行存在的特殊的“所有者缺位”现象。第二,分析了政府股东对银行内部人不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银行在“所有者缺位”下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第三,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目标不一致两个角度,从理论上分析了银行“内部人控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第四,运用三个数理模型,分别从不合理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激励机制、第一类代理问题三个方面,论证了“内部人控制”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与扩大的影响。最后,对广泛持有的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由于众多小股东“搭便车”的行为和缺乏对内部人的监督和激励,分散股权下的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类似于政府控制股东“所有者缺位”下的形成机制。第四章主要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影响信贷风险机制进行实证研究。首先,简要概述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发展进程,主要分为起步时期、发展时期、调整时期和上市加速时期等四个阶段。其次,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主要现状为:国有股仍占据绝对比重、股权分散趋势明显、股权流动性较差。再次,重点选取2005年—2009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年度数据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影响信贷风险的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变量选择如下:选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反映信贷风险的衡量指标;选择第一大股东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大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等三个变量作为目标指标,分别考察这三个股权结构指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程度;再根据规范的CAMEL方法,选择资本充足率、关联贷款率、代理成本率、资产收益率和存贷比等五个变量作为控制指标;选择银行总资产自然对数作为其他指标反映银行规模。在对建立的两个统计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关联贷款率与银行信贷风险呈显著正相关;第二大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控股股东性质与银行现代风险呈显著负相关。既印证了前文理论分析中对控股股东影响信贷风险的机制,又体现出了在我国经济体制下政府股东的特殊性质。第五章从基于优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防范信贷风险的建议。主要观点包括:从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境外战略投资者资本和完善国有股东职能上优化股权主体构成,从提高控股股东限制、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上规范控股股东关联贷款行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股权流通性。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结构及研究观点的整体概述。二、本文的特点本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研究角度较独特。长期以来,国内外针对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其对银行绩效的研究,对其产生信贷风险的机制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银行业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作出较为系统的分析。第二,研究思路较新颖。以往的研究大都只针对股权集中型或股权分散型进行分析。本文对细致分类的三种股权结构影响信贷风险的机制都做了全面的研究。第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运用规范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本论文研究的目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美术活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文章针对我国
一、我国有关砷含量的标准砷是一种变价的非金属元素,它的化合物多数对人、畜、禽有很强的毒性,可致病、致畸、致突变和致肿瘤等.因此,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环境的砷污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为主要致病原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性综合征。PCV2可以损害感染猪的淋巴细
纤维素酶(cellulase)是一组能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酶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文 章对微生物中的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组成、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大鱼际掌纹图像二分类法。采用高频强调滤波,对分割得到的大鱼际掌纹图像进行图像增强,提取其灰度共生矩阵4个方向的8个特征量作为分类特征向量。对比不同核函数下的分类准确率,结果表明,组合特征向量的SVM方法对大鱼际掌纹的初步二分类效果较好。
弹性分组环是城域网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实现基于优先级区分的业务服务质量,弹性分组环采用基于优先级区分的队列以及转发机制。利用M/G/1/K排队模型分析弹性分组环中备类业务缓
鉴于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的规划涉及风景资源保护、村庄布局、民生改善、旅游发展等复杂问题,本文提出应转变既有村庄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方法,使村庄与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各位来宾、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因为是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的成立大会,所以首先我对区块链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代表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理事委
会议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供能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多,我国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为新型材料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局面。使用节能环保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