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近年来其生态环境由于点源污染依旧严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潜在污染风险源存在等问题,而存在较大污染风险。为了保障丹江口水源区的水环境安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小流域治理工程,并研发出了大量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然而现有工程技术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明显且持续性较差,难以满足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需要。因此,本文以南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近年来其生态环境由于点源污染依旧严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潜在污染风险源存在等问题,而存在较大污染风险。为了保障丹江口水源区的水环境安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小流域治理工程,并研发出了大量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然而现有工程技术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明显且持续性较差,难以满足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需要。因此,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以下简称“湖北水源区”)为研究区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村各类景观要素,对现有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进行整合,提出可在湖北水源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体系,探索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新方法,以期指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工作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湖北水源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最佳汇流面积阈值设置为30km~2,利用Arc GIS技术从研究区域提取出48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根据生态修复目标差异将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划分为生态农业型、城镇发展型、生态涵养型三种类型,得到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空间分布格局图,其中生态农业型小流域184条,城镇发展型小流域122条,生态旅游型小流域176条。同时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区位分布、地形分布、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特征、人口及居民点分布特征,为生态修复重点识别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选取湖北水源区不同类型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以胡家山、双塘河及清水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再结合文献分析与GIS空间分析对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总结,最终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修复重点。(3)根据生态修复重点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目标,提出6种生态修复模式和21种组合式生态修复技术,由此构建湖北水源区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体系。
其他文献
磁性材料因其中存在自旋-自旋、自旋-轨道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其表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成为近年来普遍关注的功能材料。本论文以过渡金属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就负磁化效应和磁热效应这两类既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又具有重要应用的效应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述如下:(1)使用溶胶-凝胶法并经过适当的退火处理制备了名义组分为YCr1-xMnxO3的钙钛矿结构的Mn掺杂Y-Cr基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研究表明,适
电子关联是多电子体系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它对许多强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原子分子与强激光场相互作用时,电子关联效应在双电离和双激发态共振中体现得尤为重要。在早期近红外、中红外激光驱动的多光子双电离研究中发现了双电离产率增强的现象,电子关联在这种现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得益于激光技术的发展,紫外和极紫外激光驱动下的少光子双电离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少光子非次序双电离,由于体现了强烈的电
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genes)系统是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中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本研究以冰岛硫化叶菌(Sulfolobus islandicus)为研究材料,该菌株编码III型CRISPR-Cas系统。当外源遗传物质入侵时,III型CRISPR
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their associated genes)是原核生物用来抵御病毒和噬菌体等外来遗传物质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该系统大概分布于40%细菌和90%古菌中。目前,CRISPR-Cas系统分为两大类(Class1、Class2),六个型(Type Ⅰ-Ⅵ)。
水铁矿是土壤中典型的弱晶质氧化铁,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和营养元素的吸附性能极强,是影响环境中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的重要矿物,因此对水铁矿界面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环境意义。铝同晶替代水铁矿是土壤中的普遍现象,铝替代会影响水铁矿理化性质及其对环境阴离子的吸附特性。土壤中铁氧化物等活性组分能强烈固持磷酸盐,造成土壤总磷含量高但有效磷匮乏的现状,研究磷酸盐在铝同晶替代水铁矿上的吸附行为及其机理对充
量子信息是通过量子物理体系来存储和处理的信息。相较于经典信息,量子信息有着资源开销少、存储容量大、处理速度快、传输过程安全等独一无二的优点,因而一直被广泛关注。在过去十多年里,量子信息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已逐渐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方向发展。在量子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中,寻找合适的信息载体,构造稳定的处理体系,实现不同体系间的耦合与兼容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本论文里,我们尝试使用杂化量子
聚酰胺复合(PA-TFC)膜因具有选择分离性能强、低能耗、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PA-TFC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渗透通量小,分离性能差等缺点,本文从零维碳纳米材料和新型胺单体角度,调控聚酰胺功能层结构形貌,选择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QDs)和3,5-二氨基-1,2,4-三氮唑(GAZ)优化复合膜性能,具体工作如下:研究了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QDs)对GOQDs/PA-TFC膜性能的影响。零维
VO2在340 K温度附近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对转变起因的了解一直是热点的研究,虽然已提出很多理论或模型,但涉及转变的物理本质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由于伴随转变有几个量级的电阻率突变,使其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但VO2本身的转变温度大大高于室温,限制了其应用价值,如何实现室温附近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则成为另一个热点的研究。本论文基于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从金属-绝缘体转变和由磁化率突变所表征的磁转
神经环路精细结构的解析对理解大脑功能至关重要。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f MOST)技术是获取高分辨全脑三维数据集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发展兼顾多种精细结构信息同时保持和良好切削与成像性能的全脑塑性包埋方法对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全脑样本制备中存在的组织形态保持差、微米厚度连续切削不稳定以及对红色荧光蛋白和化学荧光染料/探针荧光保持率低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以解决多色荧光标记神经环路中
自从中国迈入快速城镇化建设发展以来,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导致遗产空间破碎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相分离,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对遗产进行整体保护迫在眉睫。目前,遗产地的保护主要以地理空间位置为依据进行保护范围的划定,并以静态保护模式为主,忽视了遗产地与周边城乡环境的融合及协同发展。因此,促进遗产保护边界的划定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之中,辅助国土空间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线的制定,促进遗产整体保护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