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索尔斯基(1839-1881)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和声语言与众不同而又影响深远的。但它既不是功能至上的古典乐派风格,也不是细腻柔美的浪漫派风格,更不是色彩绚烂的印象主义。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和声风格呢?笔者在以往他人的研究中并未找到满意的答案。因此,笔者选用穆索尔斯基晚期的两部声乐套曲《暗无天日》、《死之歌舞》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和声写作手法,并与同时期及之后作曲家进行对比,试图从调式和声的角度来探索穆索尔斯基的和声风格、和声方法的基本特点。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穆索尔斯基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根源做简单的介绍,同时结合两部声乐套曲的题材选择,试图探究穆索尔斯基的艺术理念与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对国内外目前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第二章,通过对两部声乐套曲的全面分析,论证了穆索尔斯基以教会调式为基础结合和声功能性的和声写作方法。笔者在第一节中阐述了“教会调式和声”与“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关系,并认为:从欧洲和声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小调”与“和声的功能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教会调式和声”也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调性功能”的因素。第二节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笔者首先以《暗无天日》第一首《四壁之间》为例进行整体分析,再从调式和声的角度,系统、深入分析两部声乐套曲中所运用的和声写作手法,并根据不同的写作手法进行分类,逐个分析其特点。第三章,通过前文的分析以及与瓦格纳、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在和声方法上的对比,试图给予穆索尔斯基和声风格以较准确的定位。最后,笔者针对两部声乐套曲的体裁特点谈了一点看法。本文总的结论是:穆索尔斯基把教会调式、民族调式特点与和声功能性加以结合,通过使用教会调式变和弦、调式交替、调式混合、调式转调等手段,创作了深刻反映俄罗斯社会现实的音乐作品,从而创立了不同于之前欧洲音乐历史上任何一类风格的新风格,并对印象派及二十世纪和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