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陈玉明末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明亡入清后,便隐居不仕,著书山间,其间仅用三十日便一挥而成《楚辞笺注》。受当时个性解放思潮与经世致用风气的影响,他有感于前人不正注疏之名,不解屈子之性情,不疏纯忠至孝之意,愈加解坏楚辞,便以“笺”——“以作者为我注脚”为上上人语,“注”——“句栉字比”为下下人语,以字词训诂为基础,阐明大义为目的,申发性情为追求,笺注详略相参,共同解明楚辞。《楚辞笺注》展现了李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陈玉明末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明亡入清后,便隐居不仕,著书山间,其间仅用三十日便一挥而成《楚辞笺注》。受当时个性解放思潮与经世致用风气的影响,他有感于前人不正注疏之名,不解屈子之性情,不疏纯忠至孝之意,愈加解坏楚辞,便以“笺”——“以作者为我注脚”为上上人语,“注”——“句栉字比”为下下人语,以字词训诂为基础,阐明大义为目的,申发性情为追求,笺注详略相参,共同解明楚辞。《楚辞笺注》展现了李陈玉个性化的训诂观点与注疏方式,在明末清初独树一帜。就篇章次序而言,他一改前人所循旧序,将《离骚》与《天问》并,共为屈子集中大篇,又取《九章》连《九歌》,《九辩》配《九歌》,《招魂》《大招》拟配《天问》;就训诂观点而言,他重释“笺”、“疏”、“传”、“注”的含义,提出“正名观”,以“微言导之”之法作解;就笺注方法而言,他以“就骚解骚”为根本,求屈子命篇本意,一反前人顺文滚解的注疏方式,为文章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文脉。此外,他不拘训诂,品评赏析字词、引用诗句、化用修辞、自出新解,使得笺注语言简明通俗,凝练扼要;就对楚辞的艺术性解读而言,他以《骚》为《诗》,与诗词同源,探寻其对后世文体的影响,进而以己之性情解屈子之性情。作为明代遗臣,面对亡国破家、抱负逮老未展的苦痛,李陈玉笺注楚辞以“纯忠至孝”为出发点,着力描写忠奸斗争,对朝政弊病直言不讳,《楚辞笺注》因而具有了明末清初的时代特色。其笺注悲思犹屈子为文之情志,与屈子异代相感,由此借骚以寄意。
其他文献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沧浪寓公、西陂放鸭翁等。归德府人(今河南商丘人)。清初时期,宋荦在文坛和政坛都堪称活跃,既是开府一方的官员,又是主持风雅的文坛领袖。除此之外,他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其藏书之富,刻书之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宋荦的文集和宋氏藏书目为主要参考资料,同时参考宋氏家集、友朋信札、清廷档案、同时人著作、各家藏书志及现有的学术成
管庭芬(1797-1880),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鉴赏家、校勘家、藏书家。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芷湘日谱》、《芷湘笔乘》、《待清书屋杂钞》、《花近楼丛书》等,多以稿本存世,其中《芷湘日谱》即《管庭芬日记》因日记特有的过程连续性、记录长期性、内容可靠性等价值而备受关注。本文即以《管庭芬日记》为主要研究对象,据此探究管庭芬在藏书、校勘、版本三方面的文献学思想,并试图通过管庭芬的个案研究,展示晚清中
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雄安地区的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迅速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选取雄安新区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容城县,从地方志研究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容城县现存的康熙十二年《容城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容城县志》、咸丰七年《容城县志》、光绪二十年《容城县志》和民国九年《容城县志》五种志书,最终确定以乾隆《容城县志》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容城县的志书史,
陆游诗歌中数字入诗的篇目颇多,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陆游诗歌中的数字入诗呈现多种样态。以数字地名、数字典故和数字对仗三个方面最具特色。数字地名虚用和实用结合,暗寓行踪,壮大气象;数字典故事典和语典交错,寄情于此,借古抒怀;数字对仗形成数对,深谙格律,和谐匀称。陆游诗歌中的数字入诗具有实录精神。陆游善于在诗歌中使用数字发挥诗歌叙事性的功能,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秉笔直书,又有以“日记体”
缪钺是晚清至民国时期重要词人,他家学深厚,文史兼修,学贯中西,加之勤勉好学,苦心钻研,终成一代知名学者。青年时期的缪钺置身动荡年代,他辗转多座城市求学、工作,结识了许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着自己的学识。缪钺的词作和词学研究,均注重词体之本色,他现存词作有九十余首,内容丰富,不仅是其个人生活的写照,更能从中窥探时代的状貌。从题材上看,缪钺的词作大体上可以分为送别词、记游词、咏物词、
《天仙子》作为唐教坊曲名之一,随历史发展不断更新其艺术形态,至明清仍有创作,经久不衰,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会从曲调渊源、乐舞风貌、曲辞体式、主题声情这四个方面对《天仙子》进行研究。第一章考据《天仙子》的曲调渊源。首先,探究《天仙子》本事来源,通过对比“刘阮遇仙”本事与“龟兹舞曲”说两种说法,基本认定其来源于《幽明录》中所记载的“刘阮遇仙”本事。其次,解释《天仙子》曲调含义,并对其异名《万斯年
金檀作为清代藏书家,无论是在收藏、编刊图书,还是在书籍保存、流传过程中均作出了贡献。其“收藏之富,甲于一邑”,建“文瑞楼”贮藏其书,该楼所藏有诸多世所罕见的宋元明精椠,如元刻珍本《皇元风雅》、旧抄本《丁鹤年诗集》等;除钟情藏书外,金檀也喜刻书,将刻书处定名为“燕翼堂”,校勘并刊刻明代贝琼撰写的《贝清江先生全集》四十卷、辑注并刊刻《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十八卷、《遗诗》一卷、《扣舷集》一卷、《凫藻集》
谢惠连的文学成就虽然比不上谢灵运、谢朓等人,但是其诗文创作也颇多名篇,并且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学风貌。本文选择以谢惠连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其文学创作的环境背景,诗、赋、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探讨其史书评价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整体上从纵向的角度出发,以整个文体发展的大背景为依托,同时部分又以横向的比较作为补充,从而彰显出谢惠连文学创作独特的艺术特点,进而对他在文
温子升、邢劭、魏收三人以其杰出的才华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人不仅生存时代相近,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及处世哲学,又使得三人之文呈现了不同的个性风貌。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大同小异”,促成了三人在文学史上的并称。具体言之,“三才”之文既有相似的精神内涵及艺术形式,又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朝为官的经历,使得“三才”文之内容多与国家政治相关,而本着北朝一贯的质朴文学精神,
《小重山》是唐宋时期流行词调之一,不仅流传的时间长,其留存的作品也颇为丰厚。它在盛唐创立,经五代发展、改制,于两宋达到顶峰。将唐宋间《小重山》词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助于揭示《小重山》调的全貌,还对词学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词史意义。本论文将以文学文献为基础,借助绘画、音乐等理论,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以求解决《小重山》调的一些遗留问题。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调名的研究,主要围绕“小重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