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是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地区,是我国南方典型的重要的双季稻产区,素有“江南粮仓”之称,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确保江西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基础上,研究稻田冬季绿肥和水旱复种体系下冬闲田开发和冬季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效应以及稻田周年多作复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作物产量来看,与冬闲对照相比,稻田冬种复种模式各处理两年间一定程度上均有利于晚稻的增产,分别增产3.19%~5.90%和2.66%~6.77%。因此稻田冬种复种模式更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其中油菜/花生-晚稻和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这两种稻田种植模式表现较好。2.与试验前相比,连续两年稻田冬种复种模式各处理的土壤容重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与试验前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提升土壤的通气性。分析各处理可以看出,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和绿肥(紫云英)-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在增加土壤物理性状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且综合两年的土壤养分数据来看,稻田冬种复种模式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其中绿肥(紫云英)-早稻-晚稻对于养分积累和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3.与对照相比,稻田冬种复种模式均可以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说明施用冬季绿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不同处理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总有机碳的变化幅度,这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较为敏感,有助于指示或预警土壤质量的变化。相比冬闲对照处理,稻田冬种复种模式各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增加了32.08、21.98、18.46和24.47。由此可见种植冬季作物对于提高土壤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较冬季空闲更具积极意义。4.不同稻田冬种复种模式对稻田杂草密度有显著影响,对杂草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冬闲对照处理,可以说明水旱复种模式由于改变了作物生长习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杂草的抑制。在调查区稻田发生危害的杂草共有8科13种,其中稗草、鸭舌草、矮慈姑和牛毛毡等4种杂草发生密度较大,群体数量占田间杂草的83.06%。5.2012年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排序表现为:油菜/花生-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冬闲-早稻-晚稻,由此可以说明“油菜/花生-晚稻”种植模式,是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表现为:蔬菜/花生∥玉米-晚稻>油菜/花生-晚稻>绿肥-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冬闲-早稻-晚稻,由此可以说明“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能兼顾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两年的结果来看,“油菜/花生-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稻田种植模式不仅能兼顾三大效益,考虑了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等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冬季农业开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适合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双季稻田冬季农业开发与水旱复种轮作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