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行业关系着经济全局和社会发展,能够起到把资金配备到最需要的地方和为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把关的功能,所以金融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极其关键的行业。金融行业拥有这种突出特性和关键位置,所以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金融业的发展。除台湾外,中国的领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东北三省(市、自治区)、东部沿海10省、中部6省和另外还有西部12个省。中国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相比仍有相当大的滞后。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西部领土总面积约为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2%。西部虽然拥有面积相当广阔的地域,但人口密度相对稀疏。以区域划分,国内西部和东部、中部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相对应的金融发展也具有明显差异,无论是资本形成能力、利用外资能力、直接融资能力还是金融创新能力等,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高于西部地区。前人的研究表明金融排斥现象在西部地区较为严重。基于金融行业的重要性,以及西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我决定将研究背景设置在西部片区金融领域。前人研究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所需的金融产品。由于金融机构的营销侧重、交通便利性等客观或者主观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无法充分享受到低成本、公平、安全的金融产品。关于金融排斥含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整体框架,即金融排斥是金融体系中存在部分群体不能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务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方式或者途径来接近金融机构和获得金融服务两方面,并且还包括他们在利用金融产品享受金融服务的时候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对于金融排斥的衡量,较为成熟Kempson&Whyley(1999)的六维度指标法:地理排斥,是指部分群体想要获得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但是距离金融机构距离过分遥远,必须依靠一定的交通工具才能得到需要的金融服务,在交通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即便如此仍然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导致了排斥现象。评估排斥,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获得金融服务,这可能是由于受到不利的风险评估等因素的限制。条件排斥是由于金融产品提出附加条件无法满足,个人或者群体被排除在外。价格排斥是指某些人无法承受金融产品目前的价格。营销排斥是指金融服务机构的营销活动忽视了某些群体。自我排斥则是指出于心理方面的因素或者自己的过往经历,而放弃获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尝试,由于主观因素将自己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同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文献,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梳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融排斥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衡量与评价金融排斥的指标和研究方法,为下面章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另外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总结了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因为金融排斥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所以此部分重点介绍了金融排斥的起源和定义。同时由于它与其他金融类似概念容易混淆,于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金融排斥的含义,文章将金融排斥与金融包容、金融抑制、金融歧视、金融发展这四个概念对比起来,加以辨别。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西部地区存在的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并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探讨了西部农村金融所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突出,农村金融市场同存在着严重的供求失衡,农村金融市场容量较小,金融资源逆向流动,金融机构运行风险高,金融监管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适应性等问题。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存在现实的金融排斥困局。第四部分中本文收集了大量来自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客观地展示西部农村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情况,获取了与金融排斥的程度有关的指标情况。为了详细研究西部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因子分析计算得出了西部各省市的银行业综合指数。根据因子分析的排序表说明重庆地区的银行业综合指数最高,银行业发展最为完善,相应地金融排斥程度最小。紧随其后地是四川地区,其银行业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也比较轻微。而青海和西藏地区的银行业还有待发展,金融排斥程度十分严重。同时采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农村人口数量,将显著影响金融排斥的严重程度。最后进行了简单回归,由于数据有限,得出的数量关系是不可靠的,然而通过第四章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结合回归模型的系数,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是正向相关还是负向相关的。从回归结果看来,农村人口数越多,则金融机构的网点数目越少,而GDP的数目越大,则金融机构数目越多,另外第二、三产业产值越大,相应地金融机构的数目也是越多。第五部分结合第四部分的实证结果,深入思考后归纳了导致西部地区金融排斥的一些影响因素,包括收入差异效应、门槛效应、银行制度变迁效应这三点。其中门槛效应包括由于信用评估和公共基础两方面造成的门槛效应。银行制度变迁效应这部分回顾了银行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了银行制度变迁造成的影响,一是银行撤并政策导致农村金融网点不足,二是银行逐利性导致忽略农村金融需求。这些影响使得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加深。第六部分根据第五章分析的原因,相应地从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效率,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适度加快西部地区的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六个方面提出了减轻金融排斥程度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金融排斥属于地理金融学范畴,是一门交叉学科,并且20世纪90年代这个概念才被提出,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时间并不长,相关资料较少。然而金融排斥对于改善金融服务、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很有研究价值,所以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金融排斥的概念、类型和衡量方法,综述了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排斥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促进大家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关注。关于金融排斥,前人的研究更倾向于从全国范围来比较金融排斥的严重性,重视的是金融排斥本身的空间差异性。而本文则将研究范围细化到了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详细描述了西部地区目前的金融排斥现状,并且根据最新数据,通过计量得出了结论。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仅仅针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排斥情况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的不足之处:对于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中的自我排斥,由于无法作量化分析,所以并没有包含在本文的实证模型中。由于金融机构的网点数据难以获得,仅有2006年至2010年的,数据长度不够,无法处理成平稳的数据,导致影响西部地区金融排斥情况的回归模型无法构建,没有能够得出这些影响因素对于金融排斥程度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