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社会各个层面都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人为破坏的减少,减少自然环境对文物建筑的破坏变得愈发重要。在对文物建筑的调查中发现,自然环境造成的文物建筑病害现象极为严重,有近90%的文物建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病害现象突出,分布极为广泛。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湿环境复杂,加之特有的辐射环境和风环境,使文物建筑极易受物理环境影响进而产生病害现象。为研究东南沿海地区文物建筑的病害规律,本文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个城市84处643栋文物建筑进行田野调查,将建筑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初步了解病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同时,利用Testo-435-1多功能测量仪以及TRM-SCI手持型气象仪,采用移动测试的方法,对病害严重的文物建筑进行微环境测试,以相对湿度为主,结合辐射、温度和风速的变化,深入对比分析微环境特点,为后续建筑病害的分布提取和表现研究提供基础。对东南沿海地区文物建筑微环境差,同时病害表现典型的65处543栋文物建筑的病害信息进行分析,按照病害产生过程,分为表层病害,裂缝及酥碱等深层病害和腐朽虫蛀、断裂倾侧等建筑内里恶化的病害三类。表层受浸润会产生斑痕变色、表面泛碱和面层裂缝。在表层的保护作用失效后,构件开始出现裂缝,面层泛碱会引起材料的酥碱。木构件的裂缝主要包括分散开裂和集中开裂;砖石构件裂缝形态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斜向裂缝,纵向裂缝最多,最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为正面窗上下檐和勒脚墙基处。墙角、墙脚及勒脚台基最容易产生酥碱。若不对文物建筑加以合理的保护,文物建筑会产生影响使用功能的病害,即腐朽虫蛀和断裂倾侧的现象。木材的腐朽在柱、梁、墙身、挑檐及檐下装饰处的发生率都很高,受微环境的影响,以边界处,如柱脚、梁端、墙面与地面交界处,腐朽最为严重。构件断裂和倾侧的建筑相对较少,且多发生在非主体构件上。通过本文的梳理,以文物建筑病害相关的物理环境致病因素分析为基础,并通过对东南沿海地区文物建筑进行实地调研,采集病害表现及物理环境的相关数据,分析东南沿海文物建筑生存的微环境,总结东南沿海地区文物建筑的病害现象规律。希望能够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支持,从而更全面有效地保护我国珍贵的文物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