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家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成分加以重构,构建出一种集体意识,即民族文化认同。这种集体意识强调个体对民族的归属感,并将人们团结到该民族的特殊心理状态里,为维护整个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增加,以前彼此隔绝的民族联系日益密切,它们在互动中认识到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自我体认的民族意识。同时,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就会不可避免产生冲突和抗拒,这就更有必要区分“自我”和“他者”,更加迫切需要一整套调节民族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冷战以后,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族文化在向外扩散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元素,民族文化认同具备了多重含义,在身份归属的某些层次上,不仅仅是与地域和血缘密切相关的了。民族成员多种身份彼此交叉,并随着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地转换。民族文化认同由此上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政治领域,国家作为现代人类的基本生存单元,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仍将是人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核心。但同时,全球化作为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一个背景,给民族文化认同带来了一些新变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凭借自己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同化他者,使他国的民族成员认识并认同他们的文化,以此形成了对他国的规制力量。这有利于实现强国的文化战略和国家利益,也有可能激发民族主义的再度复兴。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会形成超越型的民族文化认同,它有利于推动地区和全球层面共有观念和合作意识,有助于增加地区和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