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解决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实施以来,发展的脚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更好的体现教育公平,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综述了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每个阶段的特征。第三部分: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置于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框架:制度变迁的动因、主体;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型;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与路径依赖理论中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指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问题:国家助学贷款的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不一致;政策性定位与商业性操作之间存在矛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变迁未形成有效的收益递增机制;对贷款主体的制度约束偏软,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风险补偿机制设计存在缺陷。第五部分:对完善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成立国家助学贷款的中介机构;建立专办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银行;大力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延长还贷期限,丰富还贷方式;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其结论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自运行以来,贷款政策从紧到松,贷款业务从无到有,助学贷款规模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进的过程,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从相关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频繁出台与废止的原因可以看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供给不足,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妨碍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因此亟需完善和创新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