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去工业化:性质、影响及原因——基于部门就业与产出变动分解模型的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工业产出与就业份额持续下降的“去工业化”趋势,且去工业化趋势出现时,中国的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还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因此引起了学界关于“中国是否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的讨论。本文首先梳理学界对去工业化相关的研究成果,考察并总结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工业就业和产出份额持续下降的现象,即中国去工业化的典型事实。为实现对中国去工业化特征的进一步刻画和对中国去工业化性质的科学判断,本文借鉴Fiona(2008)设计的部门就业变动的分解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对中国去工业化期间就业与产出份额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经过与巴西和美国分解结果相对比,发现与整体经济生产率相比工业生产效率提升较慢是中国去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产出去工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产出份额的快速下降导致工业就业份额也出现下降趋势,且中国就业和产出去工业化速度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更快。对中国各省市和经济区域第二产业发展状况及第二产业产出和就业份额变动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去工业化在省市和区域层面都是相当普遍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产出去工业化甚至比东部地区更加严重。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相对较慢是地区二产产出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导致了二产就业份额的下降。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去工业化发生时工业化导致的要素优化配置还不彻底,农业就业在总就业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工业内部劳动生产率较低,而服务业相对于工业的生产效率还不够高,因此中国的去工业化的确存在“全面”“过早”“过快”的趋势,这将阻碍中国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抑制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利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认为全面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有:(1)“第一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红利丧失使中国工业生产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中比较优势发生转变;(2)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时的偏差导致服务业过快发展、产业内部资源配置链条缩短、以及调整过剩产能时产业结构快速变化和要素重新分配的无效率;(3)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长期错位导致特定时期内城市化加速发展,新市民的消费偏好促使低端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最后为中国进一步深化工业化实践提出下列政策建议:(1)促进要素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优化配置,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推动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要素生产效率,为中国经济培养新的增长点;(2)推动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畅通国内循环优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提升长期增长潜力,同时通过畅通国际循环扩大产品市场、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趋势,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本文分别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各要素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持续增长的省际贸易逆差抵消了国际贸易顺差导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负向拉动。通过比较云南省国际贸易差额与省际贸易差额,发现云南省省际贸逆差在持续大规模增长,成为了制约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随后本文根据2007年、2017年云南省投入产出表分解省际贸易逆差,发现第二产业持续出现省际贸易
学位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能源消费的主体,成为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化推动着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中,最主要也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全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反过来,城市化造成的环境变化也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生态、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尤为严重。如酸雨腐蚀城市基础设施,
学位
旅游产业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呈现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古镇旅游业受到越来越高的追捧。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文化素质等的提高,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产品、旅游体验、旅游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自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爆发,全球经济在2020-2021年陷入长期停摆状态,中国旅游业遭受重创。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已超过两年时间,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出行习惯和消费模式
学位
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近些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收敛,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远远高于多数国家,城市和农村部门收入失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成为影响经济长期和社会稳定的隐患。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吸引金融资源等要素在某一中心区域或城市高度集中,而金融要素在地理上的不均衡分布可能影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金融集聚形成过程中会引起社会资源出现一系列
学位
自201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提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展开研究,从理论分析再到实证模拟,对RCEP的发展前景格外重视,尤其是RCEP成立后的经济效益问题,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学者的研究兴趣。目前有关RCEP贸易方面的文献大都是对RCEP正式生效后的经济效益进行模拟预测,鲜有针对贸易潜力作深入研究的成果,于是本文以普雷维什的隐含互惠原则为出发点,依据凯
学位
城镇化建设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也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我国开始城镇化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人口城镇化水平和速度明显提升,同时也引发了发展粗放、发展不均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量变”,而忽视了城镇化发展的“质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新型城镇化也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高
学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面临着环境严重破坏、生态灾害频繁、资源枯竭、空气质量变差等严峻生态问题。实践证明,以牺牲生态环境获得经济增长的方式会让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短板,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相比较于东中部地区,我国学者对于西部地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较少。
学位
保就业保民生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保障主要群体就业,保持就业稳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先导向,而稳定农村劳动力群体就业是我国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数字化的数据成为21世纪的现代生产要素,互联网作为数据要素中的核心资源,凭借其独特的使用价值优势对人民的经济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来说,互联网以其天然的低成本低门槛优势为其提供了较为便捷的资本积
学位
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制造业经营运转中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服务于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宗旨和本职工作。制造业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等一系列迫切问题。在资本的视域下,社会中流通的资本可以分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经济运行中两种资本之间的动态融合对经济运行起着重要影响。立足于我国制造业企业产融结合活动的现状,对其历史规律及演变过程进行总结,研究产
学位
如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转变为主要靠内需拉动,推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就显得格外重要。扩大内需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尚未退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是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刺激经济的重要措施,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借鉴前人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