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往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或沿袭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立场,否定它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或站在伯明翰学派的民众立场,强调它所代表的民众意识以及民众意识通过接受活动参与的斗争和谈判。罗兰·巴尔特独辟蹊径,从大众文化运作信息的方式——“神话”角度,关注它建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解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隐晦的作用。 本文在梳理了当下中国语境的“大众”和“大众文化”概念,辨析巴尔特“神话”理论。“神话”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它基于二层符号体系,将历史自然化,将偶然永恒化。中国独有的语境,使本土大众文化不仅频繁以“神话”方式运作着信息,并于载体方面体现出“神话”素材的多样性,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了“神话”客体的潜在多元化特征,呈现出多元杂糅的面貌。 在以上理论阐述勾勒的框架内,分析了文字、电视(介于文字和图像之间)和电影(图像)三种文化形式的大众文化个案,关注其中“神话”运作的过程,揭示自然化和永恒化面貌下遮蔽的意识形态:海岩小说言说着国家主流神话,安妮宝贝的文字描绘都市边缘人神话;《对话》以貌似的交流形式述说社会成功人士的精英神话,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彰显着对主流略为规避的民间神话;《霸王别姬》坚持陈凯歌的艺术理想神话,《英雄》在全面商业操作中运行着天下为大和中国奇景的神话。 最后追踪这些意识形态在接受中实现的效能,它们是社会主流的同质性力量和异质性力量的映照。接受过程中,“神话”言谈方式尽管遮蔽了现实的全貌,帮助大众文化顺畅而隐晦地传递各种的信息,但也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抚慰了现代人受挫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