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的肿瘤控制、并发症、剂量选择,为提高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的疗效及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伽玛刀自1997年10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治疗83例获得影像学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54例,年龄6-80岁,平均52±14岁,28例为开颅手术术后复发或残留患者,55例为初发未治患者。28例经病理证实为脑膜瘤,55例则根据头颅CT及MRI诊断为脑膜瘤。83例患者中4例为多发性脑膜瘤,87个肿瘤分别位于镰旁、矢状窦旁(23例,26.4%),鞍区(14例,16.1%),桥小脑角(10例,11.5%),大脑凸面(9例,10.3%),蝶骨嵴(9例,10.3%),嗅沟(5例,5.7%),海绵窦(5例,5.7%),天幕(4例,4.6%),脑室内(4例,4.6%),眼眶内(2例,2.3%),后颅凹(2例,2.3%)。治疗前肿瘤体积为0.8~49.7cm3,平均15.9 cm3。根据肿瘤部位,邻近的敏感组织,采用35~50%的等剂量曲线,边缘剂量为10~20Gy,平均为13.3 Gy,中心剂量为24~40Gy,平均为30.7 Gy,等中心点为1~14个。疗效的判定根据治疗1年以后的影像学检查,以瘤体大小的变化为标准。在治疗前后图像相同层面上测量肿瘤最大径,最大径减小超过2mm判定为肿瘤缩小、最大径增大超过2mm判定为肿瘤增大、最大径变化在2mm以内的判定为肿瘤无变化。以瘤体消失、缩小和无变化为治疗有效。肿瘤局部控制率=消失、缩小和无变化的病例数/总例数*100%。将肿瘤控制情况与肿瘤体积、边缘剂量、年龄和有无手术史进行单因素的χ2(chi-square test)检验,分析以上因素对肿瘤控制率的高低有无影响。并分析并发症的发生与肿瘤部位、边缘剂量有无联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剂量。结果随访时间为14~78个月,平均32.8个月。肿瘤消失25例(30.1%),缩小42例(50.6%),无变化6例(7.2%),增大10例(12.1%),肿瘤控制率为87.9%。对与肿瘤控制率相关因素的统计学分析表明,肿瘤的容积大小对肿瘤控制率的高低有显著影响,而剂量、年龄和有无手术史对肿瘤的控制率影响不大。瘤周迟发顽固性脑水肿与肿瘤部位有关,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镰旁。12-15 Gy的边缘剂量,在达到满意的肿瘤控制率的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本项研究表明,小于30cm~3的脑膜瘤使用伽玛刀治疗疗效较好,大于30cm~3的脑膜瘤应先行手术切除,术后残留再行伽玛刀治疗。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镰旁脑膜瘤的放射性脑水肿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应严格选择此类病例,不应将伽玛刀作为首选治疗。采用较低的伽玛刀剂量治疗脑膜瘤,也能获得较高的肿瘤控制率,长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