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文学的领域中,鲁迅与张爱玲的其人其文都成为了极致的品牌。他们一个是经久不衰,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家。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学走向辉煌,受其裨益的晚辈后生不胜枚举;一个是少年得志红极一时的上海才女,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大众中掀起一个个的讨论高潮,成为不少作家摹写的对象。尽管他们的小说作品并不高产,但是有份量的作品比例却很大,其中不少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一般来说,童年和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对作家的创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都是观察的起点,灵感的初源。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形成了作家迥异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这些生活片段在后来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创作中,对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不幸的童年经历,对作家来说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外部世界的刺激,常常在作家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童年缺失性体验激活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淀,激发了创作的动机。鲁迅和张爱玲都经历了不快乐的童年,家道中落,亲人离去,无人关爱让两个敏感少年变得冷眼旁观。故家的生活以及故家中的人和事,带给了鲁迅和张爱玲既排斥又眷恋,既憎恨又宽容的矛盾的内心感受。两位作家创作时期相隔十数年,期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巨变,虽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理想各不相同,但他们创作母题却有诸多相似点,如从没有出现诸如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学生游行等宏大的社会场景,也没有染指具体而刻骨的人间不幸,有的只是寡母携子的困窘的生活、不幸的婚恋、非正常死亡等看似细微平常的家庭琐事。他们的小说如同一面反映童年生活的镜子,早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自觉的在他们的笔下流淌,形成了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群。而在种种相似的背后,又存在着由于具体环境差异,个人性格差异,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很多不同点。不幸的家庭生活,带给未成年的鲁迅和张爱玲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孤独、焦虑、逃避等负性情绪一直伴随了两位作家的一生,对他们的自己的生活以及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造成了巨大影响。基于这几点因素,本论文生活由二人小说入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他们早年生活经历带给他们性格及创作的影响,从文本中对家庭模式及成员关系的多方面摹写,寻求更多层次阅读的可能,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