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首次将具有德性特征的“仁”发展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围绕着“仁”展开的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和修养方法的阐发,旨在实现德性的回归和主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孟子从内在性一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发掘出“心”这一道德之源,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善性,同时把主体承担道德责任的主动性和实现超越性道德追求的自觉性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本文从人性观、理想人格、道德境界和修养论等多个方面对孔孟德性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整体把握和深入分析,从德性伦理学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的核心的独特视角对其中蕴含美德特征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考察,不仅有意识地分析了重要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其解读为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而且对其有益于当今实践的深刻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挖掘。在分别对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自身局限性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孟儒学独具一格的理论建构模式,彰显了其理论圆融智慧;在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比较中,凸显了孔孟儒学尊德性、贵人伦、重超越的精神品质,从而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揭示了其内在价值。文章以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和当代中国、新加坡的道德实践为切入点,首先概述了德性伦理学的一般特征,继而以“德”之涵义的历史演变为逻辑起点,对孔孟德性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展开详尽论述,在阐明孔孟儒学对后世儒家的影响后,重点阐发了其对现代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启示意义,强调了其“德为人伦之用”的责任伦理思想和超越性追求对于缓和现代紧张的人际关系、找寻人生意义和安顿灵魂的重大现实意义。孔孟伦理思想既有德性特征,又具规则意识,个体正是在“仁”和“礼”的自觉践履中实现了对天命的参悟、通达和理想人格的达成。文章认为,在中国这个历来重视德性修养的国度,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对德性传统的传承和维护,只有将民族的德性精神融入自己的生命血脉和生活方式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之人,才能从根本上拥有中华文明的标识,才能最终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