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社区是在农村特定区域内,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基础上,以一定产业作支撑,以一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为纽带,具有较强文化相似性和较稳定的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传统的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它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背景下,伴随统筹城乡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应时而生的新事物,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功实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新形势下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山东省潍坊市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他们立足当地实际,创造的“多村一社区”模式,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以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为案例,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路径和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潍坊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直接动因是缓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提高基层政府农村社会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效率,基本出发点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现实需求,根本的是变革农村社会的组织方式,逐步改变农民的居住形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从而探索一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路子。潍坊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多村一社区”,就是以中心村为重点,规划布局农村社区空间,整合优化社区资源,创新农村组织形式,构建新的农村发展框架,推动规模小的村庄向中心村聚集。同时,以新型社区为依托,同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这一建设模式,顺应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农民过上文明富裕新生活的新期待,推动了农村社区的现代化转型,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特别是在现实操作和农民接受等方面,较好地回答了理论界关于农村社区建设超出农村发展阶段、违背农民意愿等方面的担心和质疑。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农村权力利益关系调整,又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发展水平各异,不可能“一个单子吃药”。但中国的农村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面临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共同任务,应当有相同或相似的内涵和要求,有一般的发展脉络和规律。现阶段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社区建设与发展社区文化、社区建设与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