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夏礼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有影响力的驻华外交官之一。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的历史事件为中心,描述巴夏礼自1841-1861年期间在中英外交冲突中成长为外交官的人生轨迹。这二十年是巴夏礼人生中重要的时光,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孤儿成长为一名近代早期中英关系中有影响力的英国外交官。1841年,双亲早逝的巴夏礼来到澳门投靠亲戚求生,不久后进入香港中文翻译馆学习中文。第二年,他跟从英国军队北上南京,并在那儿目睹了《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此后,他先后在厦门、广州、福州、上海等地的英国驻华领事馆担任翻译员、副领事等职务。1856年“亚罗号”事件发生后,时任广州代理领事的巴夏礼以此为由向广州政府提出入城、修约等不相关之要求,导致事态扩大,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57年末,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并占领长达三年之久,他成为了广州中国傀儡政府的幕后指挥者,并从两广总督劳崇光那里强行租借了九龙一带。1860年,巴夏礼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翻译北上参与谈判,由于他对礼节问题的坚持导致通州谈判破裂被清军逮捕,出现了“人质危机”事件。最终,“人质事件”导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诸一炬。战后,巴夏礼又积极参与了条约的执行,随同英国海军提督何伯考察长江并开放沿江口岸。期间,他们还造访太平天国,肆意干涉太平军的军事行动。由于从小目睹了英国炮舰外交的威力,巴夏礼对华态度一直比较强硬,相信在对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方面必须使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亚罗号”事件的发生和恶化,与巴夏礼的处理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战争爆发后,巴夏礼成为中英外交舞台上最为显眼的角色之一。其行为对中外事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英国的对华政策正是通过对巴夏礼等驻华外交官一次次处理的各种外交事件的分析和总结而逐渐清晰。其对华政策实质上是以武力为后盾,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推动西方国家与清政府合作,从而扩大自己的对华贸易规模,夺取更多在华利益。巴夏礼等英国外交官又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在面对英国等列强这种步步进逼的侵略时,清政府的表现是相当的被动和愚昧。清朝皇帝和官员在应对巴夏礼等人蓄意制造的外交争端时,常常因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而无法采取有效的外交手段。他们有时为保全自身,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致使中国国家主权不断丧失。最终清政府不得不脱下“天朝上国”的尊贵外套,沦为英国人炮口下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