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Th17/Th1细胞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抗生素及益生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IFN-γ及IL-17活性及对机体Th17/Th1平衡的影响,探索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的保护机制。   方法:   复活冻存幽门螺杆菌菌株于培养基中微需氧、37℃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取菌落行革兰氏染色及Giemsa染色,经光镜下观察、触酶、氧化酶及尿素酶测试后判定是否为幽门螺杆菌生长。选用清洁级6周龄BALB/c小鼠50只(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质量(20±1g),随机分成实验组44只(新鲜HP菌悬液灌胃,1×109CFU/mL,0.5mL/只),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灌胃,0.5ml/只),1次/日,连续7天。所有小鼠平时不限制饮食及饮水,实验组灌胃前8小时予禁食,灌胃后禁食4小时。随机取材证实造模成功后予实验组三联抗生素、益生菌及联合用药干预,药物浓度分别为克拉霉素50mg/mL,奥美拉唑1mg/mL,阿莫西林75 mg/mL,布拉氏酵母菌50mg/mL。每天给药1次,共2周,末次治疗后4周时禁食24h小鼠后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剖腹后腹主动脉采血及无菌取出全胃。采血后离心收集上清用于ELISA检测,胃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12~16 h留取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大体改变,Giemsa染色观察幽门螺杆菌定植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及结果判定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模型组、抗生素组、益生菌组及联合用药组中IFN-γ及IL-17的表达。IFN-γ兔抗鼠一抗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有限公司,工作浓度:1∶300。IL-17兔抗鼠一抗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有限公司,工作浓度:1∶200。鼠抗兔二抗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结果判定:IFN-γ和IL-17在细胞浆或细胞膜中呈现清晰棕黄色特异性免疫反应颗粒为阳性细胞。每组取6张组化染色片(阳性者表现为胞质或胞核棕黄色颗粒),在每张切片上随机选取5个视野照相,采用人工计数法分析免疫组化阳性得分。   ELISA测定及结果判定方法:采血使用不含热原和内毒素的试管,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用于ELISA检测。应用双抗体夹心法,依次进行标准品的稀释和加样、待测样本加样、37℃温育、洗涤、加辣根过氧化物酶、37℃温育、洗涤、显色、终止液终止显色、加终止液后15min内在450nm波长处依次测定各孔的吸光度(OD值),并绘制标准曲线,由曲线方程计算各样本浓度值,再乘以稀释倍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水准α=0.05,P<0.05即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复活冻存幽门螺杆菌菌株于培养基中微需氧、37℃条件下培养72小时可见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状,取少许菌落,经革兰氏及Giemsa染色后可鉴定为幽门螺杆菌生长。灌胃及用药后表现:幽门螺杆菌造模组灌胃期间出现进食水差,腹泻,皮毛蓬松无光泽,体重下降,活动少,抖动,走路不稳,对外界声音刺激反应能力明显下降。灌胃结束1周后体重恢复缓慢,药物干预后,抗生素组、益生菌组及联合用药组小鼠活动量增加,皮毛恢复光泽,腹泻好转,进食恢复正常,症状、体征逐渐消失,体重增长良好。   病理改变:HE染色后光镜下幽门螺杆菌造模组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改变,干预治疗后炎症性细胞浸润减少,黏膜完整连续。   免疫组化:模型组小鼠胃黏膜可见大量棕黄色IFN-γ及IL-17颗粒沉积于细胞浆或细胞膜,表达强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组及益生菌组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明显弱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表达强弱不等,考虑与应激等因素有关。   ELISA测定IFN-γ及IL-17表达:模型组IFN-γ,IL-17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生素组及益生菌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表达偏高,考虑与应激等因素有关。   结论:   IFN-γ及IL-17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中阳性表达率较高,提示二者可能协同参加了HP诱导的机体炎症反应,并造成黏膜炎症损伤,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经联抗生素及益生菌干预后,Th1主要代表者IFN-γ及Th17代表者IL-17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药物干预可以降低机体内Th17/Th1反应,减少体内炎症反应,促进炎症恢复。抗生素干预及益生菌干预后IFN-γ及IL-17相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本实验中益生菌治疗可能与抗生素干预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益生菌抑制HP的黏附、分泌某些抗细菌黏附的活性物质并与HP竞争黏附于胃黏膜结合位点有关。联合用药组IFN-γ及Th17明显降低,提示联合应用抗生素及益生菌治疗可能对机体清除幽门螺杆菌、减轻炎症反应及减少不良反应有较好疗效。
其他文献
背景:妊娠合并心脏病是目前为止我国最常见的产科合并症之一,是我国妊娠妇女非直接产科因素死亡的首位原因,同时也是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妊娠期,孕妇血流动力学的急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探讨、比较采取PFNA-Ⅱ、DHSA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优缺点及疗效。   方法:   统计2011年9月至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浆TGF-β1和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二者的表达水平变化,可否做为判断治疗效果的血浆学参考指标。   方法: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虽存在自限性,但如发生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可延缓病程至数月甚至数年,需长期的监测及干预。即使经过逾200年的认识,疾病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
目的本文通过探讨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的外周血细胞免疫状况与疾病本身的相关性,以期为制定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儿童CRS的治愈率及
背景:已分化的体细胞可以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干细胞提取物共培养、特定因子诱导和细胞融合等方法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难
目的:   研究COPD综合评估及严重程度分级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各种不同的评估方式对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后结果的一致性,探讨更为为简便、有效的评估方式。   方法:  
目的:   探讨外科夹闭手术以及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PCo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8-2012年收治的108
严重骨折、慢性骨髓炎、骨肿瘤都会引起骨缺损,小块骨缺损可以通过自体骨移植来治愈,大段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异体骨移植存在骨不连、再骨折、传播疾病等
目的:   对于FLAIR序列动脉高信号影(FVH)进行识别与分析,并评价FVH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脑血管闭塞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入院诊断急性脑梗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