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大百合和百合东方杂种系“索蚌”为材料,对大百合、百合杂交的亲和性、大百合离体培养及其耐热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百合与百合杂交育种及相应的耐热百合材料的筛选、种质保存、新品种快繁及栽培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大百合为母本,百合为父本,对属间杂交授粉后花粉管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百合与百合属间杂交授粉后,百合的花粉在大百合的花柱内的伸长过程中,出现少部分花粉管末端分叉、膨胀或变细,胼胝质大量不规则沉淀,及部分花粉管在伸长过程中受阻等不亲和现象,但大部分花粉仍能够正常萌发,穿过花柱道,进入子房,到达胚珠,且能够观测到早期的胚。虽然杂交亲和性与花粉管的行为有关,但杂交的成功与否还受到受精后诸多因素的影响,还需要从胚胎学和遗传学方面进一步探讨。以大百合的鳞片、叶柄和子房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大百合的鳞片和叶柄外植体均可成功地诱导小鳞茎,叶柄相对更容易。鳞茎诱导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5-1.0mg/ml +BA2.5mg/ml +KT2.5mg/ml +蔗糖3%+琼脂0.7%,28周后,每个外植体平均可以分化4-11个小鳞茎;叶柄诱导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NAA1.0 - 2.0mg/ +BA2.5-3.0mg/ml +KT2.5-3.0mg/ml +蔗糖3%+琼脂0.7%,26周后,每个外植体平均可以分化3-9个小鳞茎。同时也发现,用鳞茎作为外植体,污染率较高。在大百合的子房离体培养实验中发现:BA和KT是影响大百合子房分化途径的关键因素,其浓度分别为0.1-1.0mg/L、2.0-4.0 mg/L和高于4.0mg/L时,外植体分别分化为愈伤组织、芽和叶。外植体分化的基本培养基以N6、B5为佳。愈伤组织诱导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为MS+0.1-0.5mg/L NAA +2.5mg/L BA+2.5mg/L KT +10%蔗糖+0.7%琼脂。在1/2MS +3%的蔗糖+0.7%琼脂+1%活性炭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为100%。炼苗一周后移栽,长势良好。对长至5-6片真叶的大百合植株在不同高温(30℃、35℃和40℃)下,分别进行4h、10h及24h(热胁迫10h,然后在22℃对照温度下缓苗14h)的热胁迫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下,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2),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