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讲的是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事实上由于战争的发生,特别是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粮食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首先回顾抗日战争爆发前浙江粮食的供求状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和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粮荒现象、粮荒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应对粮荒采取的各项举措。民国以来,浙江省政府虽然倡导稻麦改良和农业推广事业,但从整体上来说战前浙江省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从地域上来讲各县粮食生产与消费盈亏状况不同。为此,战前浙江省就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粮食交易市场。但自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争不仅扰乱了浙江米市米源的供给,同时还急速增加了浙江国统区前后方的粮食消费。另外,在广大的沦陷区,日军为了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一方面严格控制陷区米粮并肆意掠夺铁蹄所到之处的粮食,另一方面通过高价收购等手段诱惑民众走私资敌,以致战时浙江国统区内有限的粮食受到极大影响。同时,抗战八年浙江省农业生产还面临严重的天灾。由于“战乱”与“天灾”,战时浙江国统区各地纷纷爆发粮食危机,粮价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国统区普通民众的生活。为应对上述困难,战时浙江省国统区地方政府实施战时粮食管制。首先是组建应对战争环境的粮食管理机构,逐步形成越来越集中的管理模式。其次是对粮食生产、消费、运销等领域的全方位控制。最后是在全面管制的基础上,重点实行“田赋三征”和“粮食限价”为主要内容的措施。战时浙江省地方政府的粮政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干预的程度不断加大,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弱化。在军粮、公粮、民食三者之间优先保证军粮,次及公粮与民食,这在战争条件下虽然也有其合理之处,但三者分配的失衡使得普通民众生活更为艰难。此外,战时浙江国统区粮政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贪污腐败问题,使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