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n)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和林地的主要害鼠,在当地被称为瞎狯或者“瞎瞎”。甘肃鼢鼠是一种严格的营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主要依靠取食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维持生活,而且食量较大,特别是对林木和农作物的嗜好性极强,给林业工作者和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其常年生活在洞道中,生活规律极不易掌握,导致防治工作很难开展。本文于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利用实验室模拟甘肃鼢鼠的生活环境,对甘肃鼢鼠的活动节律和食性进行研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甘肃鼢鼠的行为活动节律,掌握甘肃鼢鼠的食性;通过在农田安装人工防治甘肃鼢鼠的装置,进一步提出简单易行且高效的综合防治方法,研究表明:1.甘肃鼢鼠幼仔活动节律对处于断奶前的甘肃鼢鼠幼仔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幼仔的发育行为类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逐阶段增多。其中第一阶段主要以觅乳、睡眠和嗅闻为主;第二阶段增加爬行行为;第三阶段增加挖掘行为;第四阶段增加嬉戏和行走等行为;第五阶段增加了贮食、食草、探视、修饰等行为。每阶段行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其中各个阶段24 h内,睡眠和进食(包括觅乳和食草)时间在各阶段所占的比例均较大,依次为96.12%、82.41%、73.35%、66.24%、47.57%。第五阶段的行为种类与成年鼢鼠接近,该阶段具有一个活动高峰期和两个次高峰期,依次为7:00、12:30、19:00,甘肃鼢鼠活动高峰期的主要行为表现为挖掘、进食、行走、嬉戏和贮食等。2.成年甘肃鼢鼠活动节律通过对成年甘肃鼢鼠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年甘肃鼢鼠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夜间活动多于白天活动。睡眠行为在雌雄鼠中均占比重最大,一天中67.96%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该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雌雄个体的行为活动有所区别,一天当中,雌性的睡眠、行走、挖掘、探视行为在其所有行为中所占的比重比雄性的小,依次为67.03%、4.20%、6.93%、1.65%:而雌性的摄食、嗅闻、修饰、挠痒、贮食、筑巢、排便的行为在其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比雄性的大,依次为11.91%、2.74%、1.84%、0.90%、1.09%、1.13%、0.57%。繁殖行为的类型在雌雄鼠中表现不同,雌性的繁殖行为主要表现为发情、交配、抚育(包括哺乳、护幼、训斥和示范),而雄性的繁殖行为主要表现为发情和交配。3.甘肃鼢鼠食谱统计及其喜食植物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运用人工饲喂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鼢鼠进行了食谱统计和取食量测定。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对当地的无毒植物均有摄食,不取食有毒植物。统计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30余科70余种常见植物,甘肃鼢鼠对各种植物的取食量和喜好程度不相同,甘肃鼢鼠最喜食紫花苜蓿,且与其他9种喜食植物的取食量在0.01和0.05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甘肃鼢鼠的肉和骨骼具有药用价值,这可能与其取食的植物大多具有药用价值有关。4.甘肃鼢鼠对常见农作物的适口性分析对模拟其生活环境的实验室饲养的成年甘肃鼢鼠进行人工饲喂,依据甘肃鼢鼠对各种农作物的摄食系数,比较了甘肃鼢鼠对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番薯(ipomoeabatatasl.)、谷子苗(setariaitalicl.)、荞麦苗(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玉米苗(zeamaysl.)、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6种农作物的适口性。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对番薯的适口性最好,且与对其他五种农作物的取食量在0.01和0.05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甘肃鼢鼠对马铃薯和紫花苜蓿的适口性优,且差异不显著;对马铃薯和紫花苜蓿的适口性高于对谷子苗和玉米苗的适口性;甘肃鼢鼠对荞麦苗的适口性最差。这为治理甘肃鼢鼠时选择适口性好、方便获取的农作物作为饵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进而可以提高鼢鼠防治的效率。5.人工防治甘肃鼢鼠的装置及方法利用田间实验,探究了一种简单易行且高效的人工防治甘肃鼢鼠的装置及方法。通过在两块鼠害多发的农田套种苹果树(Malus pumila Mill)地四周挖沟壕安装防治模型,自2014年7月5日安装起至2014年12月共捕获鼢鼠35只,直至2015年9月再没有捕到,同时该地也再未受到鼢鼠侵害。可见,该模型在鼢鼠防治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