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这种以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废气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继续。从全球范围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尝试一种以节能、低碳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就已经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并且建立了能源净化技术,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两方面改善当今我国的发展格局,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建设,推进节能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现有测算能源利用效率的各种方法进行整合与分析,将废气排放量纳入能源利用效率测算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从宏观方面考察了环境约束下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测度问题,从而将能源投入、经济产出和环境污染进行了整合。全文以解决中国能源消耗问题为出发点,在数据实际可得的基础上,将计量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结合起来,全面的、系统的对环境视角下中国的省际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运用Bootstrapped-DEA模型测度了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与考虑环境约束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相比,不考虑环境约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被高估,同时运用Bootstrapped-DEA模型测度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明显低于利用DEA模型测度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说明利用DEA模型测度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被高估。通过计算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可以看出,按照区域进行比较,东部地区由于其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2)技术进步各组成部分对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用包含能源投入和环境影响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almquist指数)将我国各省的技术进步因素分解为代表"硬技术"的科技进步指数、代表"软技术"的规模效率指数以及纯技术效率指数。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规模效率指数最高,纯技术效率其次,科技进步效率最低;中部地区规模效率指数最高,科技进步效率其次,纯技术效率指数最低;西部地区规模效率指数最高,科技进步效率其次,纯技术效率指数最低。(3)运用MoranI指数对中国省域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从1997年到2001年,中国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相邻的两个省份之间观测值均高或均低),某一省份受其相邻省份经济活动影响很大;但是从2002年到2013年,只有2006年存在显著的自相关,其他年份不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