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蒙学典籍是儿童进行启蒙识字、韵律和语法学习的直接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蒙学典籍句式简短凝练,音韵和谐优美,读来琅琅上口,适合儿童吟诵学习,符合儿童接受特点。作为蒙学典籍的一种,《唐诗三百首》是儿童学习韵律、感受语言之美的经典之作,因此长期盛行不衰,为世人传诵。
然而,目前大多数蒙学典籍的翻译研究侧重于纯文本定性分析,缺少定量数据的支撑,忽视声律层面的研究。基于此现状,本研究选取《唐诗三百首》原文和许渊冲、王玉书、白英、以及威特宾纳和江亢虎合译的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基础,采用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从《唐诗三百首》的声律特征出发,对四个英译本同原文声律模式的顺应程度进行系统地对比研究,寻找适合蒙学典籍的翻译规范。
本文以《唐诗三百首》和其四个英译本为语料,建立了语音语料库和文本语料库。语音层面的研究参数包括时长和音高,文本层面的研究参数为尾韵响度。语音语料方面,通过Interphonic5.0进行文本与音频之间的转换。借助Praat软件提取音高和时长的数据。文本语料方面,根据国际音标表对文本尾韵的音标进行标注,对原文和译文的尾韵响度值进行量化计算和比较分析。最终,根据蒙学典籍的声律特征,比较得出最佳译本。本研究的结果如下:
(1)通过时长的分析发现,威特宾纳译本的时长最短,为213.39s,与原文最为接近。符合蒙学典籍句式简短、易于吟诵的特点。通过文本分析后发现,威特宾纳译本时长之所以最短是因为其在翻译时省略了一些非核心要素,语法结构简单。其他译本语法成分较完整,增加了深层含义的翻译,导致文本时长较长,不利于吟诵。因此,在时长方面威特宾纳译本更胜一筹。
(2)通过音高部分的综合分析发现,王译本的调域平均值与原文本差距最小,为5.136,且王译本在音高走势上与原文呈现高度的一致性。通过上线与中线的起伏度分析发现,王译本与原文的语调更为接近,偏向于感叹语气。相对起伏较大的语调更适合蒙学典籍的吟诵以及诗歌情感的表达,且能激发儿童吟诵蒙学典籍的兴趣。
(3)通过尾韵响度的分析发现,王译本采用偶句押韵、一韵到底的方式,这与原诗保持一致。而白英和宾纳译本将原文翻译成自由诗体,在尾韵的使用上缺乏规律性。追踪文本后发现,王译本多选用与原文响度值接近、发音效果类似的音,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神采,使得译文押韵连贯,节奏鲜明,更适合儿童的吟诵与记忆。
结合蒙学典籍的吟诵特点和诗歌的情感特点,本研究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探索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翻译规范,对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目前大多数蒙学典籍的翻译研究侧重于纯文本定性分析,缺少定量数据的支撑,忽视声律层面的研究。基于此现状,本研究选取《唐诗三百首》原文和许渊冲、王玉书、白英、以及威特宾纳和江亢虎合译的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基础,采用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从《唐诗三百首》的声律特征出发,对四个英译本同原文声律模式的顺应程度进行系统地对比研究,寻找适合蒙学典籍的翻译规范。
本文以《唐诗三百首》和其四个英译本为语料,建立了语音语料库和文本语料库。语音层面的研究参数包括时长和音高,文本层面的研究参数为尾韵响度。语音语料方面,通过Interphonic5.0进行文本与音频之间的转换。借助Praat软件提取音高和时长的数据。文本语料方面,根据国际音标表对文本尾韵的音标进行标注,对原文和译文的尾韵响度值进行量化计算和比较分析。最终,根据蒙学典籍的声律特征,比较得出最佳译本。本研究的结果如下:
(1)通过时长的分析发现,威特宾纳译本的时长最短,为213.39s,与原文最为接近。符合蒙学典籍句式简短、易于吟诵的特点。通过文本分析后发现,威特宾纳译本时长之所以最短是因为其在翻译时省略了一些非核心要素,语法结构简单。其他译本语法成分较完整,增加了深层含义的翻译,导致文本时长较长,不利于吟诵。因此,在时长方面威特宾纳译本更胜一筹。
(2)通过音高部分的综合分析发现,王译本的调域平均值与原文本差距最小,为5.136,且王译本在音高走势上与原文呈现高度的一致性。通过上线与中线的起伏度分析发现,王译本与原文的语调更为接近,偏向于感叹语气。相对起伏较大的语调更适合蒙学典籍的吟诵以及诗歌情感的表达,且能激发儿童吟诵蒙学典籍的兴趣。
(3)通过尾韵响度的分析发现,王译本采用偶句押韵、一韵到底的方式,这与原诗保持一致。而白英和宾纳译本将原文翻译成自由诗体,在尾韵的使用上缺乏规律性。追踪文本后发现,王译本多选用与原文响度值接近、发音效果类似的音,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神采,使得译文押韵连贯,节奏鲜明,更适合儿童的吟诵与记忆。
结合蒙学典籍的吟诵特点和诗歌的情感特点,本研究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探索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翻译规范,对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