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姜(Zingiberis Rhizoma)为姜科姜属草本常年生单子叶植物姜(Zinger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干姜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已经被多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主治脾胃虚冷、肢冷脉微、头晕吐逆、水泻、血痢、脾寒疟疾、咳嗽上气、吐血不止、赤眼涩痛、牙痛等,是药食兼用的常用中药。本实验从干姜中分得5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甲基-6-姜酚(methyl-6-gingerol)、6-姜脑(6-shogaol)、β-桉醇(β-eudesmol)、2,5-二羟基没药烷-3,10-二烯(2,5–dihydroxybisabola-3,10-diene)和4-姜酚(4-gingerol)。其中甲基-6-姜酚、β-桉醇和2,5-二羟基没药烷-3,10-二烯是首次从干姜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本实验还建立了干姜中的甲基-6-姜酚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具有精密度高、灵敏度好、选择性高等特点。本实验为干姜质量标准的完善以及干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一、干姜中单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鉴定1.提取将30kg干燥干姜粉末,用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3次,乙醇量分别为150L、100L和100L,提取时间分别为2h、1.5h和1h,将三次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浓缩得到乙醇提取物约3.2kg。2.分离与纯化将提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薄层检测,合并相同组分并浓缩,得到A、 B、C、D和E五部分。将C部分进行硅胶柱层析,得到C-1、C-2和C-3三部分,这三部分再反复经ODS柱层析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Ⅰ(1.2g)、化合物Ⅱ(500mg)和化合物Ⅲ(460mg)。将D部分进行硅胶柱层析,得到D-1和D-2两部分,再分别反复进行ODS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Ⅳ(90mg)和化合物Ⅴ(1.5g)。3.结构鉴定通过理化性质和UV、IR、MS、NMR等波谱学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Ⅰ是甲基-6-姜酚,化合物Ⅱ是6-姜脑,化合物Ⅲ是β-桉醇,化合物Ⅳ是2,5–二羟基没药烷–3,10-二烯,化合物Ⅴ为4-姜酚。二、HPLC法测定干姜中甲基-6-姜酚的含量1.仪器、色谱条件和对照品色谱仪:Agilent1200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UV检测器)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6:44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8nm对照品:甲基-6-姜酚(纯度:99.5%)2.方法学考察Ⅰ.日内精密度实验取甲基-6-姜酚对照品溶液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一天内连续进样6次,结果显示,甲基-6-姜酚的峰面积的RSD(n=6)值为0.41%,保留时间的RSD(n=6)值为1.25%。实验结果表明日内精密度良好。Ⅱ.日间精密度实验取甲基-6-姜酚对照品溶液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连续进样6天,每天进样一针,结果显示,甲基-6-姜酚的峰面积的RSD(n=6)值为0.21%,保留时间的RSD(n=6)值为0.33%。实验结果表明日间精密度良好。Ⅲ.线性关系在0.01-5.0μg范围内甲基-6-姜酚的进样量(x,μg)与峰面积(y)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3721.1x-49.487,r=0.9999Ⅳ.重复性实验取同一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分别测定其中甲基-6-姜酚的含量。结果其平均含量是64.32μg/g,6次测定结果的RSD(n=6)值为0.59%,表明重复性良好。Ⅴ.稳定性实验供试品溶液配制完成后,在12小时内每隔两小时进样一次,每次进样10μL,甲基-6-姜酚的峰面积RSD(n=6)和保留时间的RSD(n=6)分别为0.30%和0.50%。结果显示,供试品溶液在12h内稳定。Ⅵ.检测限和定量限采用本实验的测定条件,甲基-6-姜酚的定量限为10ng,检测限为5ng。Ⅶ.加标回收率实验甲基-6-姜酚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n=6)为2.02%。结果表明,本方法的回收率较好。3.含量测定按本实验方法对三个批次的干姜中甲基-6-姜酚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三批次中甲基-6-姜酚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6.27、63.05和63.72μ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