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与制度创新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了增强对农民增收紧迫性认识的必要性,提出了只有树立正确的农民增收观,才能做到动机、实践与效果的统一。 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包括制度的概念与功能、制度创新的含义与原因、制度创新的意义等。在此基础上,该部分对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制度因素即产权不清、流转不畅的农地制度、城乡有异的二元户籍制度、发育滞后的农村金融制度、严重扭曲的农村教育制度、基本缺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两个角度论证了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这一重要观点。 第三部分针对制约农民增收的制度因素,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农村户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教育制度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农村政府体制创新等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新意在于:(1)从经济和政治的高度论证了增强对农民增收紧迫性认识的必要性。(2)提出了正确的农民增收观:农民增收的主体是农民,但政府对农民增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民增收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农民增收要立足于农业,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农民增收离不开减负,但减负却不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农民增收直接受益的是农民,最终受益的是全民。(3)对制约农民增收的制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4)以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这一重要观点。(5)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制度创新的对策分析中,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其他文献
从研究内容的设置上,本人力求创新和突破,不仅关注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并购理论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及企业并购重组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性研究,而且对
农村公共品理论是认识农村税费关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解农村经济问题的基础,农民负担沉重以及农村分配秩序混乱都可以看作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运行不畅的表现,因此,农村税费改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的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征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供给需要政府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好政府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本文在系统分析科技活动的公共物品、外部性以及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分析了世界各国政府科技投入、税收政策方面的做法以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在要素投入的驱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资源和居民消费需求约束的日益加剧,单纯地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农业持续增长已显不足。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应走提质增效、转变增长动力的发展新路,尤其应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下同)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因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
民营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伟大成果之一,在国家制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民营经济已从国民经济的补充地位成为其重要组成部
2001年世界经济发生了199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主要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引起的,受其影响,全球GDP的平均增长率只达2﹪,较上年下降2.7﹪.欧盟凭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