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追寻—《岁月之梯》与《紫色》女主人公比较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之梯》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安妮·泰勒的经典之作,一经出版便被美国《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分别评为1995年度十部最佳图书之一和“优秀读物”。该书围绕一位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的中年妇女迪莉娅展开,描述了她从迷失自我到悄然离家后不懈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紫色》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和音乐剧,为沃克赢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叙写了受到多名男性家人压迫和蹂躏的黑人妇女西丽走出自卑,寻求自我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过程。两本小说的女主人公虽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面临身份缺失和备受折磨的困境并踏上相似的身份追寻之路——从离家出走到以全新面貌回归家庭,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达成和解。作为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后的优秀作品,这两部小说分别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眼光,他们从各个角度对它们进行解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比较这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自我身份追寻过程的相似点。本文以“身份追寻”主题统领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述安妮·泰勒和艾丽丝·沃克以及她们的作品《岁月之梯》和《紫色》,介绍“身份”的定义,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布局。第二至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追寻“身份”的初始阶段,描述两位女主人公离家出走前身份缺失的生活状态,和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选择——告别困顿,踏上自我转变之旅。第三章是“身份”的形成阶段,探讨女主人公出逃后面临的严酷考验,以及为追寻身份克服困难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第四章是“身份”的实现,主要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回归家庭后的全新面貌。最后一章概括了两位女主人公迪莉亚和茜丽身份追寻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揭露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共同困境、探索和追求,为现代女性如何处理自我和家庭、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并呼吁社会深入而持久地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同时也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岁月之梯》和《紫色》两部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芬兰著名数学家R.Nevanlinna建立了Nevanlinna理论.即Nevanlinna第一基本和第二基本定理及对数导数引理.它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数学成就之一,也是复分析理论
针对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速度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的逐年增加及道路的改造拓宽,使原城市测量控制网遭到严重破坏,几乎丧失使用功能,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利用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正> 近年来,笔者用《伤寒论》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厥阴头痛13例,效果比较理想,现整理如下。13例中,男5例,女8例;初发者11例,再发者2例。病程约在1~5年间。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为
一、普通教育的作用及其蕴含的命题回答学校开设哪些职业课程,普通教育的作用到底何在。这个问题,不仅从理论上说是重要的,而且就我国的教育实践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解放后
期刊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实施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通过精心的设计,以布置有效作业的形式来实现、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升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芬兰著名数学家R.Nevanlinna引进了亚纯函数的特征函数,并建立了Nevanlinna两大基本定理,这是二十世纪重大的数学成就.不仅因为它奠定了现代亚纯函数理论的
<正>在山东抗日战场上,不仅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有国民党领导的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认真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芬兰数学家R.Nevanlinna引进亚纯函数的特征函数,建立了Nevanlinna理论,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数学成就之一,这不仅因为它奠定了现代亚纯函数理论的基础,而且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芬兰数学家R.Nevanlinna建立了Nevanlinna理论,它是复分析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二十世纪重大的数学成就.几十年来,Nevanlinna理论不断发展,且广泛应用于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粉碎日寇"以战养战"阴谋,破坏沦陷区日伪经济,辅助国民党正规军作战,国民政府决定成立战区经济游击队,对敌施行经济封锁与反封锁.主要活动于1940年3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