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叶分解过程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pc8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活性氮沉降逐年增加,将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凋落叶分解是森林土壤养分最主要的来源,也是森林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土壤酶是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最为活跃。因此,在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大背景下,研究凋落叶分解、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能更好的理解大气氮沉降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叶分解与土壤酶的动态,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同时对森林与环境管理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荷木(Schima superba)三种南亚热带典型植被凋落叶及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无凋落叶土壤(Bare Soil, BS)、加马尾松凋落叶土壤(Pinus massoniana litter and Soil, PS)、加杉木凋落叶土壤(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itter and Soil, CS)及加荷木凋落叶土壤(Schima superba litter and Soil, SS)共四种处理,在恒温(30℃)、恒湿(60%土壤最大持水量)环境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进行外源施氮(NH4NO3)实验。模拟自然氮沉降(CK,30 kg N ha-1 a-1)、低氮(LN,60 kg N ha-1 a-1)和中氮(MN,120 kg N ha-1 a-1),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其元素含量、C-循环相关酶、N-循环相关酶、P-循环相关酶、二氧化碳通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试验历时232天,结果表明如下:1、实验前期(30天)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4.44上升到4.65~6.80,但实验中后期均表现为氮沉降降低了土壤pH值,土壤酸化加剧。相比初始土壤,氮沉降显著增大了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但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略有下降。2、在整个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马尾松凋落叶分解均呈先快后慢趋势,荷木和杉木凋落叶分解则主要表现为先慢后快趋势。自然氮沉降下马尾松、杉木及荷木凋落叶分解率分别为12.57%、20.33%和19.08%;低氮水平下凋落叶分解率分别为13.14%、21.91%和23.60%;而中氮水平下凋落叶分解率分别为13.67%、19.46%和16.58%。这说明马尾松凋落叶分解最慢,杉木凋落叶分解最快而荷木凋落叶分解率居于两者之间(中氮除外)。三种凋落叶全氮含量随着外源氮的持续添加而增大,从而使凋落叶C:N比率减小,但不同施氮水平间凋落叶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3、总体而言,随着外源氮的持续输入,酚氧化酶活性有所增加,而β-葡糖苷酶、脲酶、天冬酰胺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呈下降趋势。脲酶活性基本上随着氮的添加而降低,实验结束时酶活性最小;β-葡糖苷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下降而后趋于稳定,β-葡糖苷酶在第60天开始趋于平缓,而天冬酰胺酶活性在第154天;纤维素酶活性整体上无显著变化;过氧化酶活性在前94天表现为增加,随后逐渐降低。脲酶、天冬酰胺酶和磷酸酶活性因外源氮输入而降低,这可能是土壤酸化或者NH4+浓度的影响。4、不同施氮水平间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是某些特殊时间或环境条件下存在差异。如低氮和中氮水平下CS处理的β-葡糖苷酶活性均显著小于自然氮沉降,而BS、 PS和SS处理β-葡糖苷酶在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CS处理的酚氧化酶活性在试验中后期(第94~232天)表现为氮沉降抑制酶活性,且低氮效果显著。PS处理的过氧化酶活性在试验后期(第154~232天)表现为中氮显著大于自然氮沉降。实验结束时,BS和SS处理的脲酶活性大小均为CK>LN>MN。从第94天开始,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天冬酰胺酶活性也逐渐出现显著性差异,BS、 PS和SS处理的酶活性大小为CK>LN>MN,而CS处理中的酶活性与其他三种处理不同,表现为LN>CK。5、凋落叶分解过程也能影响某些土壤酶活性。凋落叶分解前期,BS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基本上大于其他三种处理的酶活性,但在凋落叶分解后期(154~232天),PS、 CS和SS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超过BS处理的酶活性。不同处理间过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实验结束时不同凋落叶处理间过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显著性差异消失。不同凋落叶处理间β-葡糖苷酶活性变化不一致,但在第232天BS处理的β-葡糖苷酶活性最小,而且在自然氮沉降下与SS处理的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酚氧化酶、天冬酰胺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凋落叶分解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6、土壤pH值、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可能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而这三个土壤性质在自然氮沉降、低氮和中氮水平间的差异较小,故而无法区分土壤酶活性在三种施氮水平间的差异。土壤β-葡糖苷酶、脲酶、天冬酰胺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凋落叶分解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二氧化碳通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和土壤脲酶、天冬酰胺酶和酸性磷酸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纤维素酶与过氧化酶和二氧化碳通量存在显著相关性。这意味着土壤微生物和凋落叶分解也能影响土壤酶活性。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都在创建生态工业园,工业园区实现低碳化、生态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本文对低碳经济融入生态工业园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根据低碳经济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多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目前,污水除磷技术主要分为生物除磷和物化除磷。由于生物除磷技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使系统除磷效果不稳定,出水水质波动较大;物化除磷技术除磷效果稳定,但需要投加大量的絮凝剂,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生物/物化协同除磷技术综合了生物除磷技术运行费用低廉和物化除磷技术处理效果稳定的优点,是一种新兴的除磷技术。本课题选择传统的生物除磷A/O工艺,对生物/物化协同除磷效果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M
为了提高汽车排气系统消声器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延长汽车使用寿命,保证消声器焊接质量尤为重要。自动化焊接设备正是提高消声器焊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本文研究的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为良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初中语文作文
铅基PZT材料为主导的压电陶瓷已广泛应用于传感器、超声换能器和其他电子器件,而铅是一种有毒物质,使得在生产、制备、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中对人与环境产生很大危害。随着人
近年来,很多人对我国一些地区的水化学进行了研究,但通常研究的是单一地下水、岩溶水或河水,而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水资源的开发。本文以典型花岗岩地区桂林新寨为例,连续
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绿色能源备受关注,电极材料对电池性能至关重要。负极材料要求承受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而保持长久结构稳定。二氧化钛是非常有潜力取代传统惯用的碳材料成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二氧化钛的放电平台电位高(~1.7V vs Li+(1M)/Li);第二,锐钛矿型二氧化钛,是其中每个TiO_6八面体与周围8个TiO_6的连接方式是4个共边,4个共顶角,此种连接方式产生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相关部门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为了充分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高校音乐课程也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地方音乐文化,希望通
利用运河公园这样一块天然的教育资源,可以启发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喜欢的游戏或是探索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学会团队合作,还可以萌发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