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中长期持续的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被认为是易感因素之一。随着对雌激素研究的不断的深入,发现雌激素的代谢产物(儿茶酚雌激素及苯醌)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雌激素的代谢产物儿茶酚雌激素及苯醌,可以直接引起机体DNA的损伤和突变,从而诱发了癌症的发生。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可以催化醌类化合物与谷胱苷肽(GST)结合然后形成共轭化合物排出机体外,通过此反应阻止了醌类化合物与DNA的结合过程,从而阻断了醌类化合物所导致的DNA的损伤和突变。GST-π为GSTs家族中的成员,GST-π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非常强,它的分布部位主要在红细胞、肺组织和胎盘组织中,并且与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目前有研究报道,在许多肿瘤细胞和癌变的形成过程中,GST-π的表达会异常的升高,有文献报道在一些化学致癌剂(如氯乙醚,砷等)诱发肺癌的癌前病变过程中,GST-π表达异常增高,因此GST-π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癌前病变标志酶。醌氧化还原酶1(NQO1)能够解除醌类物质对细胞的毒害过程,从而起到了保护细胞的作用,因此NQO1是人体内重要的化学致癌物代谢酶。由此来推测这两种酶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本实验旨在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GST-π,NQO1的含量,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1.实验对象及分组
(1)病例组(子宫内膜腺癌):选择2009-2010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产科手术的患者标本,术后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标本32例。根据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0年),标本中其中Ⅰ期14例、Ⅱ期9例、Ⅲ期9例;按肿瘤的浸润程度分组;侵及浅肌层的25例,侵及深肌层的7例。
对照组:选择同期我科收治的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40例作为对照组,术后病理均排除了子宫内膜病变。
(2)病例组年龄分布为35-73岁,平均年龄为49.97±9.75岁;对照组年龄分布为33-74岁,平均年龄为51.96±8.56岁。两组的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48)。
(3)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GST-π,NQO1的表达并对两者进行比较。
2.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版软件包进行,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三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例组与对照组GST-π、NQO1的表达均符合正态分布2病例组与对照组GST-π、NQO1表达量的比较NQO1:病例组表达强于对照组的表达。病例组面积均值为459.022±165.695,对照组为351.858±151.740;病例组平均光密度为,0.181±0.031,对照组为0.126±0.3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7)。
GST-π;病例组表达强于对照组的表达,病例组面积均值为513.611±288.735,对照组为320.770±153.404,(P=0.000);病例组平均光密度为0.185±0.030,对照组为0.135±0.040,(P=0.000)。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GST-π、NQO1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之间的关系NQO1:侵及浅肌层组面积均值为470.020±217.133,侵及深肌层组为541.171±166.321,(P=0.433);侵及浅肌层组平均光密度为0.192±0.048,侵及深肌层组为0.182±0.030,(P=0.5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GST-π:侵及浅肌层组面积均值为541.266±301.208,侵及深肌层组为405.864±253.638,(P=0.287);侵及浅肌层组平均光密度为0.199±0.052,侵及深肌层组为0.170±0.023,(P=0.16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GST-π、NQO1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分期之间的关系。
NQO1表达量:各期面积均值:Ⅰ期为346.473±95.911,Ⅱ期为526.928±165.985,Ⅲ期为570.729±180.712,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Ⅰ期、Ⅱ期比较(P=0.011)及与Ⅲ期比较(P=0.002)有统计学意义,而Ⅱ期,Ⅲ期比较(P=0.539)无统计学意义。各期平均光密度(P=0.467)无统计学意义GST-π表达量:各期面积均值:Ⅰ期为558.139±310.259,Ⅱ期为567.013±355.921,Ⅲ期为417.392±186.782,(P=0.479),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期平均光密度(P=0.488)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GST-π和NQO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而在相应的正常组织中均为低表达,表明GSTπ、NQO1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2.NQO1在Ⅲ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提示NQO1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