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总结二十世纪初外国题材戏剧在中国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社会环境与戏剧的相互影响,探求社会变革时期,集外来思想、艺术、文化、生活表现于一体的外国题材戏剧的作用。选择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教育家、戏剧家、学生、平民、戏剧团体、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在中西政治、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戏剧被赋予的使命和它实际作用的差异,外来艺术形式的植根与人们对艺术需求的差异,在碰撞与矛盾中新的文化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分析这种现象,对今天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很好的启示。在收集、查阅、分析当时的书籍、报刊,以及现当代对于二十世纪初外国题材中国的研究成果,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的基础之上,对二十世纪初外国题材中国戏剧进行分析,提出观点。文中分析了二十世纪初外国题材戏剧在中国出现的社会原因,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宣传西方政治思想体系、传播西方文化、演示资本主义社会和结构和人民生活的一种方式,外国题材戏剧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戏剧形式引进的本原和直接作用,对中国戏剧内容的丰富、演出形式的变革、特别是话剧的出现与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二十世纪初戏剧的分析将戏剧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分析了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戏剧现象。在介绍外国题材戏剧中,重点分析了在当时影响很大,却没有上演的梁启超的外国题材戏剧,分析当时外国题材戏剧创作的问题和特点,指出梁启超的外国题材戏剧存在的问题,使其不可能演出,并对其案头剧的情况进行分析。在介绍外国题材戏剧演出团体时,对南开戏剧演出进行重点分析,了解当时戏剧演出特别是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学生演剧的演出特点。指出演职人员和观众在接受了一些西方思想文化后,才能很好的接受外国题材戏剧和发展新的演出形式。在介绍外国题材剧目时,对《茶花女》等演出成功与失败进行探讨,分析其成败原因。引进戏剧必须做适应中国观众的欣赏需要才有生命力。通过分析研究,本文的结论是20世纪和初的外国题材戏剧作为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也是戏剧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这种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结果对社会接受外来文化极具借鉴意义。外国题材戏剧或其他文化形式,在社会出现时不能被社会多数人接受,需要经过不断的本土化、随着社会变革和人们对艺术欣赏方式的接受,受众群逐步形成,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考虑观众需要和接受能力。赋予戏剧过多的政治使命,会影响戏剧的演出可行性,而无法达到创作者的初衷。从最能接受的阶层开始,寓教于乐,普遍参与,容易形成影响,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演出形式。戏剧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固定的,更不是某种思想形式的特定载体,无论戏剧戏曲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