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今人类学/民族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拥有独特文化个性的纳西古乐,早已失传于历史上发源并盛行的中原汉族社会,却在西南边陲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保存至今,在地方性知识和纳西族民间智慧的推动下,这种历经几百余年积淀下来的音乐形态和文化现象,面对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与繁荣时,不可避免地选择通过对现代化发展的诉求和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因此,在少数民族争取主流话语认同的进程中,关注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是极为有益的探索。本文以纳西古乐为研究个案,选取了面向旅游市场产业化经营的大研纳西古乐会作为田野主线,以及根植于乡土社会的长水古乐会作为田野辅线,对两个乐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古乐艺人们的现实生境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记录,并分析了纳西古乐与游客、当地政府、乡村乐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发了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应坚持走原汁原味的民间传承与保护之路,不仅有利于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与继承,确保民族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而且有利于唤起文化主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此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旅游开发的“反向”影响。全文包括以下部分:一、绪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界定了文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并对所选的两个田野点进行概述。二、第一章:在对纳西古乐的历史源流和音乐特征阐述之后,分析了解放前后纳西古乐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脉络,认为在国家大背景下,文化政策、民族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影响着古乐以何种形态在少数民族社会里继续生存下去的方式。三、第二章:以丽江旅游开发为背景,对大研纳西古乐会和长水古乐会及其艺人们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从乐会性质、乐会管理者、乐会成员、演奏场合、演奏曲目、面向的观众、乐会活动、入会条件、艺人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当前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四、第三章:从“洞经古乐”到“纳西古乐”的变化以及文化再生产下多维力量的互动中,引发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五、结语:总结和阐明本文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观点,即应走民间传承之路,并要关注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反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