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氧运动能力研究是运动训练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目前学术界对无氧运动能力的认识还停留在笼统整体的认知层面上,对无氧运动能力的认识与应用不能完全满足竞技运动实践的需求,为了对无氧运动能力理论与实践的重新审视,为了从微观层面、应用层面深刻的认识和探索无氧运动能力的理论与应用机制以及其在竞技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特征和本质特征等相关问题,本研究在倡导训练理论重新回归生物学和教育学属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抽象研究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外35篇学术文献、国内255篇学术文献、国外8篇学位论文、国内32篇学位论文、国内外58部学术专著以及对国内40名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领域专家的问卷调查,结合对国内5名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专家的访谈,对无氧运动能力的理论机制与实践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以短道速度滑冰项目为研究实例,以10名优秀女子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针对性的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本文所研究的无氧运动能力的理论机制、类型体系、应用特征等相关问题的科学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无氧运动能力是人体基本运动能力之一,是以机体无氧代谢供能系统为主体供能系统,主要反映机体骨骼肌在不同运动阶段短时快速激烈运动的一种运动能力。无氧运动能力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体现了以下内涵:(1)是机体运动时的运动能力之一;(2)主要反映机体运动时短时快速激烈的运动能力;(3)主要以无氧代谢供能系统为主体供能系统;(4)一般会表现在竞技运动的不同阶段;(5)在运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类型。第二,依据生物学和运动训练学基础、根据专家问卷结果,本研究认为可以将无氧运动能力划分为:神经性无氧运动能力、原发性无氧运动能力、保持性无氧运动能力、持续性无氧运动能力和间断性无氧运动能力五种类型。第三,在竞技运动实践过程中,运动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变化与表现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机体无氧运动能力是以无氧代谢供能系统为主导性作用的;(2)运动机体的无氧运动能力是其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主要能力的体现;(3)运动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主体性供能系统由ATP、ATP-CP和无氧糖酵解三大供能系统主要组成;(4)运动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变化主要受到遗传、环境和运动训练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5)依据无氧运动能力的供能特征以及实践特征,无氧运动能力具有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规律;(6)运动训练可以使运动机体的无氧运动能力产生明显的改变;(7)外部施加的运动负荷可以引起运动机体生理和心理系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应激反应,与此相对应的机体无氧运动能力将得到提高或者下降;(8)竞技运动实践中机体的无氧运动能力是不断变化的;(9)在特定的比赛环境中,通过适宜的准备,竞技运动机体可以高度动员其生理和心理系统,充分发挥和表现出其自身和在训练中已经获得的无氧运动能力;(10)运动机体的无氧运动能力可以间歇的重复动员和利用,但是需要在必要的条件下进行调整和恢复。第四,不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和实践意义,不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有其自身在竞技运动实践中的训练特征,包括其主导的运动项目或技术动作、其自身的训练内容和特点、其自身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其自身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不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有不同的测量、诊断与评价方法。第六,通过10名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不同类型无氧运动能力的测试结果与数理统计分析表明:短道速滑运动员不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关系。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神经性无氧运动能力与原发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的存在正相关关系;神经性无氧运动能力与保持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神经性无氧运动能力与持续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神经性无氧运动能力与间断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原发性无氧运动能力与保持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原发性无氧运动能力与持续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原发性无氧运动能力与间断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保持性无氧运动能力与持续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保持性无氧运动能力与间断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持续性无氧运动能力与间断性无氧运动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第七,不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动态关系,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好不同类型无氧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在竞技运动实践中有的放矢,才能在本质上提高运动机体全面的无氧运动能力。第八,不同类型无氧运动能力与有氧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着共性的关联,同时每一种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与有氧运动能力之间又分别存在着个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