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利辛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ovey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化研究,是上个世纪末至今汉语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主要着眼于用历时的演变解释共时存在的现象。汉语介词几乎都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一直是语法化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利辛方言介词的来源。该方言的介词系统与普通话多有类似,本文只选取一些具有特色与代表性的介词进行研究。“走”类介词是利辛方言介词的一大特色,其系统内包含“走、从、起、压”四个介词。四个介词用法多相似,但来源与语法化路径则不同:“走”是由“行走”义的“走”虚化而来,这一过程在近代汉语中亦有所体现,但利辛方言“走”的虚化程度更深,介词用法更完整;“从”在上古汉语中即已语法化为介词,利辛方言借用了普通话中的“从”;“起”当为中古时期由动词“起”发展而来的介词,在北方话中普遍存在,现代利辛方言继承了这一介词;“压”的语法化过程较复杂,应当由表“按压”的“压”语法化而来。“搁、给、叫、跟”等介词的语法化也各有特色:“搁”由表“放置”义的三价动词,演变为表“存在”义的二价动词,再虚化为表示“在”和“从”义的介词,后逐渐发展为句首的假设连词。“给”和“叫”都发展出了既表处置又表被动的用法,且语法化路径非常相似;“跟”的“像”义动词及“像”义副词用法极具特色,在其语法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介词至动词再至副词这一环节。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触,语言成分有的消亡,有的新生,有的经某种变化后又在另一语言或方言中使用。因此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去研究这些叠置成分之间的区别与原因。“从”是普通话叠置于利辛方言的介词,处于叠置的初期,语体较正式;“走”是近代以来在汉语方言中形成的介词,在利辛方言中形成的也较晚;“起”的形成时间较早,用法上较稳固;“压”方言色彩较浓重,从地域上看,利辛方言中的“压”极有可能是受该介词使用的中心区域—河南的影响而形成的。“走”类介词的叠置层次大致可表示为:起——压——走——从——压从、压起。“把”类和“被”类介词中,“把”和“被”应该是受普通话影响使用开来的,而“给、叫”使用得比“把”和“被”更早一些。
其他文献
“顺手”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顺手”一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进行考察,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副词“顺手”和“顺便”进行句法、语义
目的对门冬胰岛素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探讨,分析临床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
2002年6月,湘西里耶古城出土了大批的秦代簡牘,數量共計36000余枚,幾乎相當於此前出土的秦簡總量的10倍。該批簡牘內容涉及範圍甚廣,為研究資料匱乏的秦代史提供了寶貴的“同
在矿业活动结束后,附近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十分繁重。因此,人类在进行矿山活动时,要格外重视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
马丁·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圣经》翻译家。他用通俗、明了、大众化的德语翻译了《新约》和《旧约》,因此,他的《圣经》德译本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越来越便捷,人们现在既可以在商业网站上发布产品评价,也可以在论坛、博客、社交网络等媒体上对几乎任何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看法。在
双相不锈钢含有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组织,能够将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但是在热加工生产中应力应变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两
对几种异常肉形成的原因及其感观鉴定特征的分析,使人们进一步识别肉的好坏,从而正确地选择原料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
本文以运河 (杭州段 )待疏浚底泥为材料 ,分析了疏浚底泥的养分特征及其污染化学性质。结果发现 ,疏浚底泥中含有较高的养分 ,其中有机质、P、K含量较高而N偏低 ;施入土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