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观察口唇色泽与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脾气虚证的相关性,并部分给予健脾益气治疗,探讨“脾荣唇”在DU脾气虚证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收集、整理山东省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145例DU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160名健康在校大学生的唇像,运用Adobe Photoshop CS4处理软件分别获取口唇色泽R、G、B值资料,建立Excel表数据库,分析口唇色泽与DU脾气虚证的相关性,并对其中表现为口周萎黄的62例患者给予健脾益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舌脉、口唇色泽及R、G、B值的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1.145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63:1,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发病高峰在25~45岁之间,占53.8%。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本病好发季节有秋(29.0%)、春24.8%、冬(15.9%)、季节交替(14.5%),而夏季发病较少。病程以6月~5年者分布最多,占40.0%。2.145例患者中医主要临床症状:胃脘疼痛(96.55%)、纳呆食少(93.10%)、泛酸(89.66%)、乏力(71.72%)、嗳气(70.34%)、脘腹痞满(56.55%)。3.观察病例中伴口周萎黄改变者62例,占42.8%,其中男性多于女性(1.8:1),年龄分布在25~45岁之间者为多;工作性质以脑力劳动为主(45.2%);多以饮食失宜(30.6%)和情志刺激(27.4%)为发病诱因。4.62例口周萎黄患者治疗前的RGB值均明显低于160例健康大学生。5.给予62例口周萎黄患者健脾方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舌象、脉象、胃镜象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口唇色泽评分及R、G、B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1.145例DU脾气虚证患者中约50%伴有不同程度的口周萎黄改变,男性多于女性,以中青年为主,从事脑力劳动者占比较高。2.给予口周萎黄患者健脾益气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舌象、脉象、胃镜象及口唇RGB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佐证了口周萎黄与脾气虚证的相关性。3.临床上口周萎黄可作为DU脾气虚证诊断及疗效判定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