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7.4%,创造1990年以来24年最低值。7%的经济增长速度或将成为2015年以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与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欧盟等国家或经济体消费疲软,中国出口难以为继具有直接关联。中国正处于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增长型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必须要寻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李克强在2012年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借助城镇化促进中国经济向内需增长转型,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据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但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仍不超过4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80%甚至90%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在城镇化的质量方面,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要扩大我国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同时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数量与质量。本文从消费、投资及影响三次产业结构三个角度,对城镇化影响国内需求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选取1978-2013年中国城镇化、消费、投资等有关数据,构建时间序列。运用计量模型对城镇化影响消费和投资的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城镇化,总体上能够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但是,促进作用是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后第二年才开始显现出来的。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t-1期城镇化对第t期消费的影响上,当t-1期城镇化水平增长1%时,将促进消费增长0.19个百分点,促进投资增长1.92个百分点。但是在城镇化当年,城镇化对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性作用。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没有充分发挥出对国内需求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在于我国政府市政规划下居民被动城镇化质量较低。城镇化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因而应当从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强化城镇化对内需影响机制两个层面,提高城镇化对国内需求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应当将农民市民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同时应当促进城镇化建设中的民进国退,逐渐使得企业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另外,城镇化应当将就地城镇化作为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加强城镇化对内需推动作用方面,应当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发展新型农业,加快农业或工业产业园区建设等方式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在促进投资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需求,增加居民收入。在实现流动摊贩合法化等措施的共同协调下,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再通过改变涉农补贴形式、推进消费信贷培养居民消费习惯,提高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