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选择使用合理合法的税收规避手段来降低企业税负。然而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需要辩证地看待,专业而隐蔽的避税活动给了管理层以权谋私的机会,会产生代理成本,所以税收规避既可能因为节税收益使企业价值提升,也可能因为避税成本高昂而降低企业价值。研究发现,管理层在被有效监督时会自然减少激进的税收规避行为,那么如何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增强对管理层的约束?我国在2001年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期独立董事可以在公司治理过程发挥作用。然而独立董事制度自建立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质疑其是否真正发挥治理作用。学术界关于独立董事治理效果的研究多集中于个体因素,社会关系理论被提出以后,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使用个体间网络关系特征代替个人属性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将独立董事置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框架,通过独立董事兼任构建独立董事网络,考察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其监督职能的提升作用。本文从独立董事网络的声誉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出发,选取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网络位置与税收规避的关系。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本文进一步考察市场化程度和管理层权力是否会影响独立董事网络的作用机制。最后,本文将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引入税收规避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更为全面的考察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应。围绕研究主题,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首先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详细阐述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理清本文研究思路,设计文章的结构框架。最后阐述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并点明创新点所在。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该部分详细阐述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了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影响企业税收规避程度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市场化程度和管理层权力对上述关系的影响,并进一步将独董网络引入税收规避和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首先,根据本文实证分析所需样本数据分别介绍其数据来源和筛选过程;其次,介绍本文主要变量的衡量方法以及控制变量的选取;最后,参考相关权威文献,建立实证模型。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首先对本文选用的相关变量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其次,实证检验本文的主假设;接着,进一步检验独立董事网络位置是否会对税收规避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作用机制造成影响;最后,对前文实证分析的主要逻辑进行稳健性验证。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该部分系统性梳理了本文的研究过程,根据实证结果归纳总结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此外,该部分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期望能对相关各方有所启发。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确实对企业税收规避有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企业税收规避程度越低;(2)与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公司相比,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对公司税收激进度的影响更强;(3)管理层权力削弱了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对企业税收规避程度的抑制作用;(4)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可以缓解税收规避对企业价值的减损。本文的贡献在于:(1)本文创新性选取企业税收规避程度作为研究视角,验证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其治理效果的影响,丰富了独立董事网络的相关研究;(2)本文基于公司治理框架,实证检验独立董事影响企业税收规避决策的作用路径,考察了在企业避税决策中独立董事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拓展了企业税收规避影响因素的研究;(3)本文将独立董事网络位置、税收规避、企业价值置于同一研究框架,探讨独立董事网络位置对税收规避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丰富了税收规避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经验证据,完善了税收规避行为价值的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