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渝东北山区是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安全状况对整个重庆市乃至长江上游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渝东北山区的社会经济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但该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工农业的发展。本文以渝东北山区(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和开州区)为研究区,选取20年间的6个时间节点(1997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运用DPSIR模型和综合评价法对渝东北山区整体及其各区县的生态安全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做了时间序列和空间格局上的分析研究,同时对渝东北山区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期内渝东北山区生态安全指数ESI值经历了先小幅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其中1997-2005年研究区ESI值小幅下降;2005年后区域ESI值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期末ESI值相对于1997年提高了19.12%。研究区在1997年-2015年处于较安全等级,2015年后上升至安全等级。(2)渝东北山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总量子系统得分与经济效益子系统得分在研究期内均呈上升趋势,但经济结构子系统得分在研究期间内波动下降,表明研究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调整。(3)渝东北山区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C值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协调度D值则表现为持续上升状态。研究区整体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转型过渡型-协调发展型两个大类,具体来看则经历了勉强耦合协调-基本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中级耦合协调-良性耦合协调5个亚类的发展过程。(4)渝东北山区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空间演变过程为:1997年协调度低值区分布在东部的巫溪县和巫山县;2000年协调度低值区范围缩小至巫溪县;2005-2010年间研究区协调度无低值区;2015年协调度低值区位于研究区南部、北部和西部,即除巫溪县外的另五个区县为协调度低值区;2018年研究区协调度低值区范围缩小至城口县、巫山县和开州区三个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