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地处高纬度地区,多种侵蚀营力复合交错,加上地形长缓以及机械垄作的影响,使得其土壤侵蚀环境十分复杂。同时,由于耕作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耕性变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是农业废物资源就地利用转化并有望遏制黑土退化、提升黑土质量的现实选择;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工草地建设的一种替代方案,是北方冬季饲草及其他用途
【基金项目】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专项”项目“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项目编号:2018YFC050700)第一子课题专题:Cover crop抑制黑土坡地侵蚀并提升地力的效果及其机制(编号:2018YFC0507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地处高纬度地区,多种侵蚀营力复合交错,加上地形长缓以及机械垄作的影响,使得其土壤侵蚀环境十分复杂。同时,由于耕作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耕性变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是农业废物资源就地利用转化并有望遏制黑土退化、提升黑土质量的现实选择;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工草地建设的一种替代方案,是北方冬季饲草及其他用途人工草料(如绿肥)的重要来源。因此,实施农作物秸秆就地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于黑土地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吉林省东辽县的杏木小流域为项目区开展大田试验,共选取布设了12块坡耕地试验田。分别测定土壤p H、电导率、含水率、硬度、总碳、有机碳、总氮、可利用氮、总磷、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微生物量等12个指标,同时利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最终确定秸秆还田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生境的影响,为东北农田黑土保护等提供科学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秸秆还田前黑土坡耕地土壤生境本底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特征发现,种植作物显著增加了坡耕地土壤含水率和可利用氮含量,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但多年连续种植及化肥的施用,使坡耕地土壤p H降低,造成土壤酸化,抑制了芽单胞菌门和担子菌门等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2.坡度对坡耕地本底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其中,5°是黑土区一个特殊的坡度拐点:与3°和8°坡耕地相比,5°坡耕地土壤板结和酸化现象最为严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低;8°坡耕地土壤p H最高,土壤可利用氮等养分含量最低,说明5°及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情况会随坡度增加而增大。3.秸秆还田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虽然秸秆在分解时释放的有机酸会导致土壤一定程度的酸化,但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率,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使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秸秆还田使坡耕地土壤中的砂砾所占比重普遍下降,细砂粒明显增加,而黏粒和粉砂降低;大团聚体比重增加,微团聚体含量降低。这说明秸秆还田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改善土壤耕性。4.秸秆还田降低了黑土坡耕地上层土壤碳、氮及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对下层土壤未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试验时间短以及秸秆还田外源有机质输入刺激上层土壤有机质快速分解而造成的(即priming effect)。此外,由于土壤微生物与作物争夺土壤中的氮素,导致还田后的秸秆土壤氮含量显著降低。5.秸秆还田后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土壤微生物与作物竞争氮素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通过对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布评估可知,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组成未产生显著影响,但土壤微生物类群构成的相对丰度产生明显改变。秸秆还田后,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所占比重降低,酸杆菌门、放线菌和担子菌门所占比重增加。RDA分析表明,土壤p H、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和可利用氮对秸秆还田后黑土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针对东北黑土区吉林省非典型黑土和低山丘陵地貌条件下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生境的影响及其有效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本区域农田黑土地保护的具体措施选择等提供科学支持。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数据化的发展,纸质乐谱逐渐不能满足音乐从业者、学生及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如能将300多个戏曲剧种已出版的乐谱资料,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及筛选并转化为数字化音乐资源,其意义不仅限于戏曲唱腔乐谱资料的整理工作,更能推动戏曲音乐教学及学术研究的发展。笔者于2017年以"当代
最大集合K覆盖问题(MKCP)作为集合覆盖问题的一个变型,在近些年来得到了研究者特别的关注。然而,现实生产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额外标签来刻画不同集合对不同覆盖元素的影响。因此,最大加权集合K覆盖问题(MWKCP)应运而生。最大加权集合K覆盖问题是一个应用广泛的NP难组合优化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大集合K覆盖问题的求解上,如何有效地解决该加权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详细介绍
昆虫产卵偏好与后代表现关系是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的核心,根据“选择-表现”假说(preference-performance hypothesis),雌性昆虫通常会在有利于后代生存的寄主上产卵。然而,这一现象受到诸多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以往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昆虫自身特性对产卵偏好与后代表现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
全球变暖及干旱、排水引起水位下降已经导致全球11%的泥炭沼泽退化,使得泥炭沼泽原本稳定的碳循环过程发生改变。水位条件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是退化泥炭沼泽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决定着碳循环各个关键过程的作用机制与强度。作为长白山地区典型的泥炭沼泽湿地,白江河泥炭沼泽具有净化水质、调节径流和改善微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当地政府对该泥炭沼泽实施了大面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最大储藏库,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来源。微生物作为土壤有机碳(SOC)周转的主要驱动者,对SOC的矿化和固持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的储存与排放,因此,关于CUE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东北黑土虽然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严重影响
以苔原带为代表的寒冷地区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关键和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苔原带植被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会引起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同时苔原生态系统受氮限制明显,一旦氮素增加,不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还将通过改变植被,进而改变外源性碳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土壤的碳输入,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近三十年来,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上侵到长白山苔原带,灌木苔原退化为灌草苔原;并且该区域已监测到氮沉
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对土壤的质量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土壤氮是植物生长需求量最大的元素,土壤氮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研究土壤中碳氮的储量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五十年代初自然资源丰富,草原辽阔,畜牧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自然气候的变化、人类因素的影响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用现代遥感技术工具来分析和监测生态空间中的空间现象需要更多的关注。土壤,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地球的最上层,是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为了保持其可持续性功能,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土壤结构参数与太阳能(光)能量相互作用产生种类型的反应,分别是吸收、反射和透射。在土壤参数与光能相互作用的三种反应中,反射在遥感分析和估算土壤固有性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颗粒大
黑土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土壤肥沃,质地松软,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农耕土地。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人类的耕作和生态破坏,导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退化日益加剧,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坡耕地侵蚀沟严重危害着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植物措施是侵蚀沟治理中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针对近年来侵蚀沟治理中栽植灌木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的问题,选择了6种灌木,以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
农业排水渠除了承担着灌溉和排水功能外,渠中沉积物-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能有效地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季节性冻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陆地的自然现象,并可划分为秋季冻融和春季冻融。冻融过程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剧烈影响,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原有冻融格局将被打破。本论文选择东北农业排水渠,以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秋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