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也叫作“公益创业”,相比于传统的商业创业,其具有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重使命。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至今,社会创业一直被认为是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渠道,成为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岗位创造、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等方面的重要力量。在近30年的发展中,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且主要从个体、组织、制度三个层次展开。在个体层次,学者们重点关注哪些因素影响着社会创业者选择这一创业活动。例如他们把亲社会人格作为社会创业意向产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认为自我效能感、感知支持和先前经验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在组织层次,学者们有的聚焦于社会创业的融资问题,有的聚焦于社会企业的绩效,还有的聚焦于社会企业内部的矛盾问题。在制度层次,多数研究考察了制度背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创业活跃程度的影响。相比之下,我国对社会创业的研究稍有滞后,最早的一篇研究成果出现于2007年,目前仍发展缓慢。从主题来看,我国社会创业研究者的成果虽多数仍围绕介绍理论和社会企业的运作过程展开,但也有一部分学者重点探讨了社会创业教育问题。诚然,大学生作为创业领域的“生力军”,其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一直被众多学者关注。在我国环境、资源、民生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凸显,企业屡屡出现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事件,社会责任意识明显不足的背景下,更需要鼓励中国大学生开展社会创新创业活动。政府、组织和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的培育主体,要形成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选择社会创业,加大对潜在社会企业家培养的力度。通过梳理以往社会创业意向的研究,本文发现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基本都是验证影响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净效应。然而,意向的产生是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组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深入研究各个因素组合对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的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将大学生的社会创业意向作为研究主题,试图从组态视角探究影响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产生的因素。本文采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主要试图解释以下问题:(1)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2)亲社会行为倾向(PBT)、创业自我效能(ESE)、社会资本(SC)、先前经验(Pre-experience)这4个因素如何相互联系并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3)哪些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产生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4)单个因素在组合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本研究主要用到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定性比较分析(fsQCA)等方法来开展工作。首先,对社会创业及创业意向领域的相关中英文文献进行回顾,运用可视化软件对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前因条件;其次,选取在校大学生进行数据收集,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测量他们的社会创业意向,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为76.74%;再次,运用fsQCA方法校准数据,并探究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PBT)、创业自我效能(ESE)、社会资本(SC)、先前经验(Pre-experience)这4个因素的相互依赖关系对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实证结果进行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亲社会行为倾向(PBT)和创业自我效能感(ESE)是导致大学生产生社会创业意向的重要必要条件;(2)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经验(PreVOLex)和创业经验(PreENex)普遍缺乏,在各条导致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产生的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属于边缘条件;(3)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产生的路径有4条:~PreVOLex*~PreENex*PBT、~PreVOLex*PBT*ESE、PBT*ESE*SC、~PreVOLex*~PreENex*ESE*~SC。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的因果关系复杂,要全面关注;(2)亲社会行为倾向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核心作用明显,要重点关注;(3)社会创业先前经验明显不足,要转变思路予以改进;(4)高校、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应协同联动,共同搭建社会创业者培育平台。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梳理出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2)基于组态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来研究社会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间的复杂组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