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th)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亚洲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其成虫、若虫不仅刺吸水稻汁液进行为害,还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造成我国水稻产量的重大损失,目前对白背飞虱的防治仍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具有其它防治措施不具备的快速高效的优点,但可能造成害虫的敏感度降低、害虫再猖獗、环境污染等问题;前人对白背飞虱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但仍有一些不明确之处。本文通过室内实验,观察白背飞虱的交配、产卵等繁殖行为和雌虫孤雌生殖能力,并研究水稻生育期和饲养密度对其卵巢发育和交配率的影响以及稻田常用杀虫剂噻虫嗪、溴氰虫酰胺、溴氰菊酯、阿维菌素胁迫对白背飞虱繁殖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明确白背飞虱的生殖生物学特性和正确评价4种药剂胁迫对白背飞虱的影响打下基础,为提高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1.白背飞虱交配和产卵行为研究对白背飞虱的交配、产卵等繁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雌虫羽化节律高峰期在14:00~16:00,雄虫羽化节律高峰期比雌虫早,在12:00~14:00,交配节律高峰期在凌晨24:00~2:00和中午12:00~14:00,产卵节律高峰在12:00~16:00;白背飞虱雄虫可交配2次以上,雌虫一生可进行2次或3次交配,雌虫多次交配后产卵量显著多于单次交配的雌虫,处女雌虫寿命显著比交配过的雌虫寿命长,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卵,但其产卵量显著少于交配过的雌虫,且处女雌虫所产卵不能孵化,表明白背飞虱不具有孤雌生殖能力。2.水稻生育期和饲养密度对白背飞虱繁殖的影响以三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水稻分别在不同密度下(5头/管、10头/管、15头/管、20头/管)饲养白背飞虱,研究其若虫历期、存活率、羽化率、雌虫比例、雌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孵化率和羽化一周后的交配率以及卵巢发育状况等变化,结果表明:(1)水稻生育期和饲养密度对白背飞虱若虫历期、雌虫比例、雌虫寿命和卵孵化率的影响:不同生育期水稻和饲养密度对白背飞虱的雌虫比例、雌虫寿命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在相同生育期水稻饲养处理下,其若虫历期均随密度增加而延长,其中分蘖期处理组中,20头/管处理组若虫历期比5头/管处理组长2.8d,且差异显著(P<0.05);而在不同水稻生育期饲养处理间,分蘖期和抽穗期水稻处理组若虫历期比三叶期水稻处理组短,在15头/管饲养密度组中,分蘖期处理组若虫历期分别比抽穗期和三叶期处理组短0.23d和1.75d。(2)水稻生育期和饲养密度对白背飞虱若虫存活率的影响:在相同生育期水稻饲养条件下,其若虫存活率与密度呈负相关,其中分蘖期处理组中,15头/管处理组若虫存活率比10头/管处理组低12.86%,且差异显著(p<0.05);而在同种密度饲养下,仅5头/管饲养密度下以三叶期水稻饲养组若虫存活率显著比同密度下抽穗期水稻饲养组高14.62%(p<0.05)。(3)水稻生育期和饲养密度对白背飞虱羽化率的影响:在以分蘖期水稻饲养于20头/管密度下的白背飞虱羽化率分别比分蘖期水稻饲养的其它密度(5头/管、10头/管、15头/管)饲养的白背飞虱羽化率低14.87%、14.25%和11.20%,且差异显著(p<0.05)。(4)水稻生育期和饲养密度对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的影响:在相同生育期水稻饲养条件下的不同密度处理组间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无差异显著;而在相同密度处理下,不同生育期水稻饲养的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为:分蘖期处理组>三叶期处理组>抽穗期处理组,其中10头/管饲养密度下,分蘖期处理组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比抽穗期处理组多94.00粒,且差异显著(p<0.05)。(5)水稻生育期和饲养密度对白背飞虱交尾率和卵巢发育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以不同生育期水稻饲养的白背飞虱羽化后一周内的交尾率从高到底依次为:分蘖期处理>三叶期处理>抽穗期处理,其中分蘖期处理组个密度处理交尾率均达到70%以上,而抽穗期处理组个密度处理的交尾率均不超过30%;在同种生育期水稻饲养的不同密度间的白背飞虱交尾率无显著差异;白背飞虱羽化后一周内的卵巢发育速度为分蘖期处理组最快,各密度处理组3级卵巢比率达到50%以上,三叶期处理组次之,抽穗期处理组最慢,各密度处理组3级卵巢比率均不超过10%。3.杀虫剂胁迫对白背飞虱繁殖力的影响以组建白背飞虱种群相对适合度生命表方法研究噻虫嗪、溴氰虫酰胺、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胁迫对白背飞虱实验种群繁殖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噻虫嗪胁迫对白背飞虱繁殖力的影响:噻虫嗪胁迫对白背飞虱f0代和f1代发育速率均有一定抑制作用,lc10和lc25胁迫均能导致f0代和f1代若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lc10和lc25胁迫后的白背飞虱f1代单雌产卵量分别比对照组少22.24粒和69.96粒,受噻虫嗪胁迫后的f1代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均下降,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降低了0.12和0.36。(2)溴氰虫酰胺胁迫对白背飞虱繁殖力的影响:受到溴氰虫酰胺胁迫后,白背飞虱F0代单雌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F1代若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受溴氰虫酰胺LC10和LC25胁迫后,白背飞虱F1代单雌产卵量分别比对照组少39.02粒和44.17粒,相对适合度分别比对照低0.23和0.34;(3)溴氰菊酯胁迫对白背飞虱繁殖力的影响:溴氰菊酯胁迫可显著降低白背飞虱F0代羽化率,受胁迫后的白背飞虱F0代单雌产卵量均比对照多但差异不显著,而受溴氰菊酯胁迫后的白背飞虱F1代若虫历期显著被延长,单雌产卵量也均比对照多,LC10和LC25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多34.3粒和55.7粒,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比对照低0.16和0.20。(4)阿维菌素胁迫对白背飞虱繁殖力的影响:阿维菌素LC10和LC25胁迫对白背飞虱F0代无显著影响,LC10处理能显著延长F1代若虫历期,受阿维菌素胁迫后的白背飞虱F1代单雌产卵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LC10和LC25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多53.66粒和64.44粒,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比对照高0.09和0.04。结果表明: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胁迫均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胁迫均能刺激白背飞虱F1代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