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服务业加速发展而制造业地位快速下降的趋势。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制造业的联系较为松散,生产性服务业被作为中间投入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本文中,我们试图探寻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揭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增长机理,分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为此,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研究进行简单叙述的基础上,具体分解出研究的核心问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与动态外部性。本文尝试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和动态外部性结合在一起研究,其中,外部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传统的效用函数理论,动态外部性的理论基础主要借用Lucas(1988)和Romer(1986、1990)的内生增长理论。为此,我们需要分别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角度进行探讨,建立相关理论模型;接着我们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长三角区域有显著的MAR专业化动态外部经济、JacobsⅡ行业多样化动态外部经济、porter地方竞争动态外部不经济;(2)JacobsⅡ动态外部经济显著于JacobsⅠ产业多样化外部经济,证明长三角区域全产业间的互动不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间的互动;(3)工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的规模偏好,但权威偏好和利润偏好不明显。(4)生产性服务业各子行业都存在显著的MAR动态外部性,且动态外部经济效果依次为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研、技术服务与地质勘察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业。(5)金融保险业存在着正的porter外部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存在着正的Jacobs外部性和负的porter外部性;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存在着负的porter外部性;信息服务业即没有porter外部性,也不存在jacobs外部性。最后,文章据此对引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